因為喜歡《知否》《喬家的兒女》,又刷到一堆“中國版《請回答1988》、新一輪電子榨菜”的好評,第一時間開追了《小巷人家》,果然是一部真實、生活流的年代平民戲。它之所以能引發觀衆的集體共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40多年前社會狀況與日常生活細節的還原。預感劇裡的不少細節,日後大概率都會被網友盤出漿。
這裡就用6個關鍵詞,給大家科普一下劇裡的“彩蛋”細節,是如何體現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情世故。
1、分房
開篇就上演的“宋瑩分房事件”,火力值MAX。為了能分到房,宋瑩先是向廠領導施壓,直接抱着兒子上門哭鬧,接着又與領導對峙,表示如果工廠不解決她的住房問題,她就隻上早班,拒絕中班、夜班。這一套輿論組合拳下來,成功讓她為自己家争取到了房子。
直到21世紀前,分房政策都沒停過。分房是以單位福利的形式分配,會根據職工的職務、工齡、人口、孩子年齡等條件進行綜合評估。獨生子女家庭可以加分,雙職工家庭也可以享受照顧加分。誰的分值高,誰才能先分到房子。每年蓋出的房子有限,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下,分房不外乎一場競争。公房不隻是解決居住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地位和個人工作成就的象征。
在福利分房制度下,當年的房租其實也非常低廉,現在動辄一個月上千甚至幾千的房租,當時可能隻要1-3元,幾斤豬肉的價格。
2、定量
有的觀衆在剛開始看劇時,肯定會疑惑,為什麼黃玲會對莊家親戚上門這件事這麼抵觸,甚至鬧到要回娘家的地步。擱現在,不得拿出最好吃、最好玩的東西,熱情歡迎親戚上門。
但在當時計劃經濟物資分配的情況下,食品、日用品都是配給制的,供應量常常是有限的,需要通過定量分配來保證公平。這也是為什麼那個時候買肉,需要憑借肉票且上街排隊,肉還每日限量的原因。除了食品,布料、肥皂等也常常是定量分配的。
如果親戚真的上門一個月,那日子肯定是過不下去了。畢竟平時讓圖南吃飽,都不得不精打細算,合理安排家庭開支和食物分配。在劇中,定量随時可能成為鄰裡間互助合作的紐帶,也可能成為家庭内部矛盾的導火索。
3、電視
在七八十年代,電視機是家庭中的“三大件”之一,絕對的奢侈品。棟哲老去蹭電視看,在蹭不了之後,宋瑩看不得他受委屈,為滿足兒子看電視的願望,省吃儉用大半年,天天吃蛇瓜。林父還要拿糧票換電視券,排隊搶購電視。買來後還用一塊電視布蓋着,以免弄髒了。這些事都體現了當時電視機到底有多緊俏和稀奇。
你可能很難想象,7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電視機普及率不到1%,全國隻有兩個節目可以切換,即1台、2台。當時一台9寸黑白電視的價值,大約300元左右,相當于現在的汽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在30-50元,林家每個月存的30元,差不多是現在的3000多元,換算電視機是現在的30000元。
那個年代,如果誰家有電視機,可是不得了的事情,馬上就會被鄰居蜂擁而入。劇中,棟哲家裡有了電視後,會把附近的好朋友都叫來看。這其實也體現了當時看電視是一種集體社交娛樂行為。這種屬性随着80年代中期電視普及率提高而消失。
4、跑幾十米上廁所,公用接水池子
家裡沒廁所,放現在簡直是難以想象的災難,但在當時卻很常見。宋瑩分到房後就蹭吐槽過一句,住職工宿舍筒子樓還一層一廁所,現在分房了竟然要跑幾十米去上。為了上廁所,三個小孩總是深更半夜拿着手電筒,相約一起跑到巷子口。而且公廁也很簡陋,這就是當時城市居住條件的真實寫照。
而且當時許多家庭并沒有獨立水源,因此需要使用公共的接水點,來獲取生活用水。大家一清早就要到公用的水槽處進行日常洗漱。這種公共接水點,往往會成為鄰裡間交流的場所。
5、結婚送禮、三轉一響
現在随份子錢動辄要上千塊,而當年結婚送禮,竟然送一塊多的臉盆、碗筷,就已經很拿得出手了?七十年代,物資相對匮乏,人們的物質追求沒有現在這麼高。像臉盆這種家庭必需品,很實用。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因為“定量”,所以買臉盆都要用券的。能送這些,已經很體現送禮者的心意和對新人生活的支持了。
劇裡還提到了“三轉一響”,以及黃玲的縫紉機嫁妝。“三轉一響”是七十年代的流行詞,嫁妝裡包含一兩樣很正常。它們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都需要憑票購買,非常稀有。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擁有“三轉一響”,就會被認為是過上了特别幸福的生活。而如果一個單身男性擁有了這四樣東西,在相親市場上也是一個加分項。
6、個體經濟
1978年起開始改革開放,劇中的李一鳴也是從擺小攤開始做個體戶,反映了個體經濟的興起。當時國家開始逐步允許和鼓勵個體經濟發展,為許多像李一鳴這樣的普通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創業途徑。個體戶的出現,也打破了以往計劃經濟時的就業模式。
但在當時,有些地方的個體經濟、副業,社會認可度還是不高。就像劇中大家的觀念轉變,需要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當年人們的生活條件相對艱苦,但鄰裡之間的關系卻非常緊密。大家互相幫助,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這種淳樸的人際關系看似平凡,但又真的很珍貴。
而在物質富足的當下,我們也很難體會到,在那個總是吃蛇瓜的歲月,人們對短缺的資源,會傾注多少情感。有時候一塊肉、一件衣服、一塊錢的背後,都是人情的權衡。
《小巷人家》還有許多“時代彩蛋”細節都非常用心,比如用玻璃做櫃門的多用櫃、釘在牆上的格子“牆圍”、停電時用的油燈、晾衣服的竹竿、買東西排隊時用的馬紮子、舊式風扇……通過各種物件細節,它營造出了一種真實、懷舊同時又有趣的氛圍,讓人仿佛穿越回那個年代,體驗到當時的生活方式。光是憑這一點,我也願意把它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