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一定、一定、一定要去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作。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Richard Jewell
我們對伊斯特伍德早就進入了“看一部少一部”的心态,但他絲毫沒有停下創作腳步的意思,今年90歲的他仍然奉獻出年度最佳影片的強有力競争者,不需要後輩導演對于老年人的特殊敬讓。
去年《寄生蟲》和《小醜》無疑是絕對的明星電影。
但Sir最大的敬意,仍然要獻給《愛爾蘭人》和《理查德·朱維爾的悲歌》。
雪後始知松柏操。
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能夠以如此飽滿的狀态投入創作,即便沒有感情加分,他們的作品也必然透露出歲月曆練後别樣的堅韌和醇厚。
不同于《愛爾蘭人》的殘忍悲涼。
《理查德·朱維爾的悲歌》仍是東木不老的熱血和信念。
目前豆瓣8.3,達到近年來又一次高峰。
但排片隻有0.6%。
你還在問Sir要不要看?
在你的城市能找到一場放映,就已經是莫大的幸運。
p.s.以下内容涉及少量劇透,觀影前請謹慎閱讀2、3部分。
01
理查德·朱維爾是誰?
首先記住他的面孔——
長這樣。
△上圖真實照片,下圖劇照
第一眼看上去,你覺得這個人咋樣?
應該不太招人喜歡。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發生爆炸案,造成2死110傷。
現場的保安理查德·朱維爾提前發現了可疑包裹,通報上級,疏散人群,才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慘案。
然後,他被各大媒體報道,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
三天。
因為三天後,形勢陡轉,理查德·朱維爾成為FBI調查的頭号嫌疑人,媒體迅速跟進,将他作為可疑的恐怖分子進行采寫。
電影要說的正是,從英雄到“恐怖分子”,理查德·朱維爾經曆了什麼?
聯邦調查局對他進行審問。
媒體對他家圍追堵截。
接着房子又被搜查和監聽……
洶湧而來的人徹底打破了他的平靜。
正如他的律師所說——
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被圍剿的人到底是誰?
簡單說,他是一個“事逼”。
早年當過副警長,但由于越權執法,被辭退。
後來到大學當保安,查學生喝酒,結果因為投訴過多,又被辭退。
再後來,隻能做一份看管音響設備的工作,在音樂會現場,發現一個包裹。
警察覺得隻是哪個人落下的。
但他非要多管閑事,聯系拆彈專家來排查,還跑去疏散人群。
有必要小題大做嗎?
但拗不過他,因為這的确是規章上的程序,隻好照做——
結果一查,拆彈專家打開包裹後,臉色刷白。
真的是炸彈!
雖然不是執法人員,理查德·朱維爾更上心、嚴謹、專業。
比起現場的FBI來,他确實不算什麼,但他執着地遵從自己心中的那根準繩。
然而吊詭也在于此。
理查德·朱維爾為公共安全做的所有努力,都在加重他的嫌疑。
他越是英雄,看起來就越像恐怖分子。
電影抓住了這種荒誕,讓他看起來既好笑,又可悲。
首先的嫌疑來自于——
為什麼是你發現了包裹?
别人都沒在意,怎麼你就特别堅持,好像知道裡面有炸彈一樣。
然後再一調查。
發現這人好像符合所有恐怖襲擊者的畫像——
肥胖,失敗,單身,朋友沒幾個,三十好幾還和媽媽一起住。
家裡挂着一張他當警察時的肖像。
一定是他被開除後,潦倒失意,心理失衡,想要自導自演恐怖襲擊,把自己塑造成英雄,滿足虛榮心……
電影中還有兩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
警察要來搜查時,律師讓他把家裡的槍老實地擺在床上,不要隐瞞。
結果他滿滿當當地擺了一床鋪。
然後警察搜到一本書,《辛普森如何脫罪》。
他還稱贊這本書:很有用呢。
???
不懷疑你懷疑誰呢?
但其實,他的初衷很簡單。
喜歡打獵、用槍,是為了更好地打擊壞人。
在警隊時他的射擊成績遙遙領先,就連當後勤人員,午休時間都打射擊遊戲來訓練。
而他每天晚上還會自學刑法。
辛普森之所以能夠脫罪,是因為當時警察違規取證,導緻證據不被法庭采用,才讓他逃過了法律制裁。
所以理查德·朱維爾看這本書,就是要學習規範的程序,不給犯罪份子機會。
但他為大衆所做的一切,都讓自己處于危險之中。
你說這可不可悲?諷不諷刺?
02
一個“舔狗”的悲歌?
理查德·朱維爾一心一意要當警察,保護社會,打擊犯罪。
就和許多男孩小時候的願望一樣。
可是他卻不斷被抛棄、嫌棄。
他初心不改,堅守職責,成為拯救上百條生命的英雄,卻又讓他差點遭受滅頂之災——
如果指控一旦成立,基本上就得坐電椅了。
理查德·朱維爾是怎樣應對的呢?
他的媽媽和律師都看不下去了。
律師讓他不要和FBI的人說任何話,他卻“賣隊友”,幫警察錄了恐怖分子報警時說的話送去鑒定。
警察為了取證幾乎抄了他的家,媽媽特别沮喪,覺得一點隐私都沒有。
他卻還很專業地解釋,拿走這個是有必要的,比如保鮮盒可能被用來存放炸藥……
他覺得警察就是維護正義的。
配合警察工作,就能還自己清白。
而他也把自己當成一個執法者(根本不是),和警察辦的是自己人的“内部程序”。
但其實呢?
警察就想定他的罪。
媒體把他活生生,寫成了一個典型的恐怖分子……
被賣了還在給人數錢。
看上去,《理查德·朱維爾的悲歌》說的就是一個“舔狗”到頭來如何被公權力和媒體生吞活剝的故事。
難怪連媽媽和律師都忍不住發脾氣——
你怎麼就那麼蠢?!
但或許是受片名“悲歌”的影響。
我們認定了理查德·朱維爾是個可悲的人物。
但這真的《被嫌棄的理查德·朱維爾的一生》?
如果僅僅這樣認為。
那一定是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大的誤解。
03
悲劇,本來就是為英雄準備的
一個被很多人提及的“敗筆”。
Sir有不同意見。
就是男主母親在發布會上為兒子辯護時,台下的那個女記者,哭了。
她憑什麼哭。
就是她為了博眼球,捕風捉影地把理查德·朱維爾寫成一個恐怖分子的模樣,讓他還沒上法庭,就遭受到了媒體的審判。
怎麼突然又良心發現了?
并非處處維護導演,也許這一幕觀衆不買賬,但Sir相信這個處理是忠于東木内心的。
雖然他奏響一曲悲歌,直言不諱地批判了公權力和媒體。
把這二者塑造成故事中的反派。
但他并沒有全盤否定政府和媒體。
且不說東木本身偏右派和保守的立場,不會持如此偏激的觀點,用如此“中二”的眼光去看問題。
應該說,以他的年紀和智慧,已經能夠理解、寬恕很多人和事了。
警察完全錯嗎?也不是,理查德·朱維爾的确符合很多恐怖分子的特征。
記者為什麼悔過?
因為她不是明知他無辜,還要那麼寫的,她太先入為主。可她看到更多事實後,她知道自己錯了。
所以在東木眼裡。
她不是“壞人”,她隻是一個“犯了錯的人”。
那又是什麼讓她犯錯呢?
簡單說,利令智昏。
為了名聲和報紙銷量,她失去了客觀的判斷,掉進了那種對自己有好處的偏見中。
印證電影中的一句話——
“隻要一點點的權力,就能讓你變成壞人。”
權力(金錢、虛榮等等),會讓好人,也變成魔鬼。
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權力本身。
而是讓一個更好的規則,去束縛它。
這也是為什麼理查德·朱維爾經曆了那麼多不堪的诋毀、背叛、誘供、陷害之後,依然沒有動搖信念,最後仍願意回到警局工作。
他僅僅是個“舔狗”?
電影有兩處反轉讓人不禁落淚。
一處是他夢中,回憶起爆炸那晚,整個畫面都是搖搖欲墜的。
為什麼?
由于炸彈的威脅。
由于他那天拉肚子了,憋得難受。
這些都是快要壓垮他的東西。
但還有一樣——
旁人的眼神。
當他大喊着“往後退”“快離開”的時候,别人是怎麼看他的?
鄙夷、嫌棄、無動于衷。
因為這個人怪異、肥胖,是一個loser,一個沒有警徽還到處刷存在的“事逼”。
你看。
所有的人,不是也和媒體、警察一樣的偏見嗎?
他在保護你們,你們又把他當成了什麼?
Sir一直在想。
如果那個包裹裡沒有炸彈。
如果理查德·朱維爾一輩子都沒有當成英雄,一輩子都是被人眼裡那個white trash。
那他會怎麼樣?
他會繼續做着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吧,直到死,哪怕大家都不理解他。
在爆炸案發生的11年後,理查德·朱維爾就去世了。
原因是心髒衰竭,年僅44歲。
他的一生看上去很潦倒。
但和我們理解的悲劇不同。
我們習慣于把悲劇等同于“慘”。
越慘,就越可憐,越值得哭。
但真正高貴的悲劇,主角必然是英雄主義的。
一根蘆葦被壓倒了,是悲劇嗎?
一個人被壓倒了,但他仍然保留高傲不屈的尊嚴,這才是悲劇。
悲劇往往意味着功利上的失敗。
但它一定具備了擊穿功利甚至生死的韌性。
這樣的人不需要你可憐。
因為你不一定有資格可憐他。
理查德·朱維爾的悲歌給誰?
給權力與媒體一記耳光。
給每一個普通的人以堅強的理由。
這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你看到了他在罵政府、罵媒體。
但他從不祈求說,賜我一個好的政府,好的媒體吧,謝主隆恩。
他隻說。
我要從一切不公中,親自奪回人不可剝奪的尊嚴。
至死。
這位老人已經90歲了。
但和他站在一起,你就永遠會感到溫暖、強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