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挺适合今天我想講的這部電影的。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是的,可以說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就概括了這部電影的内核:底層人民的悲歡。
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就是首次為韓國摘得首座戛納金棕榈獎,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電影——《寄生蟲》。
順便提一句這位奉俊昊導演還曾執導過另外一部經典電影《殺人回憶》,這部電影我也打算以後有機會,好好的講一講。

影片圍繞一個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展開:父母二人是無業遊民,一雙兒女也辍學在家,四人唯一的收入就是為披薩店折包裝盒得到的微薄酬勞。
直到有一天,兒子基宇在即将出國留學的朋友的引薦下來到富豪樸社長家中,為其女兒做英語家教,而随着基宇和女主人也就是“樸太太”的交談中,發現女主人的确如出國留學的朋友所言,十分的單純善良,對她的小兒子也非常溺愛,也因此他發現了可乘之機,編造出了一個“藝術輔導師”的人設,成功将自己的妹妹介紹進來成為藝術老師。
從這裡開始,這部電影就展現了極其精妙的設計和剪輯節奏,開始完成這一家人“舉家入侵”樸家的過程,兒子是英語老師,女兒是藝術老師,到後來,父親基澤頂替了原來的司機給男主人開車,母親則頂替了原來管家的位置。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在富豪的家中還有一處沒有被人發現的“地下室”,而那裡正存活着的兩個人,這是這個家庭最原始的“寄生蟲”。
而這個伏筆其實在影片的前半段就多次有過暗示,也是為最後的大反轉,埋下了一根導火索。
其實整部電影的場景,幾乎隻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基澤一家生活的半地下室;另一處就是樸先生一家生活的高檔豪宅,從這裡也能看出導演與編輯強悍的叙事技巧。
基澤一家生活在地下,而樸先生一家生活在地上,上與下的對比,光與暗的切換,使整部電影的基調,更好的被觀衆了解。
而電影的最後其實是悲劇的,樸先生一家失去了這個光明的地方,不知所蹤,作為生活在半地下的父親基澤,本來還有一扇窗戶可以望見外面的光明。卻在追逐光明的過程中,掉入了絲毫沒有一線光明的完全黑暗之中。

在《寄生蟲》的海報上,劇中所有的人物,不論窮人、富人,均是面無表情,眼睛被黑色的條碼遮住,看起來十分的詭異。
其實這個畫面的寓意,就是揭示出窮人階級與富人階級的視線盲點,他們都無法看見或體會到對方的階層生活,這才是整個社會最恐怖的地方。
界限
父親基澤作為一家之主,年輕時作為貨車司機跑過很多地方,見過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在成為樸先生的司機之後,就顯得十分有經驗,也很讓樸先生滿意。
可基澤能感覺到,有一條無形的“界限”,存在于他和樸先生之間,這讓他很不甘,他想往上爬,想真正觸碰到這個世界的上層階級。
所以他會多次試探性的詢問樸先生:“您還是愛夫人的對吧?”這是一種朋友間對話式的詢問,他妄圖成為這個富人的朋友。
而當趕走前管家的時候,他也曾主動地握起夫人的手,幻想着自己已經成為了夫人的親信,所以會向勝利者一般,試圖與上流階層建立起聯系。
然而最後迎接他的,是樸先生提醒他:“不要試圖越界。”夫人提醒他:“是否記得洗手。”
是的,到最後,父親也沒有跨過這條界限。

氣味
氣味,真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東西。這個世界上,不論是看到的,亦或是聽到的,都可以通過欺騙的方式來掩藏,但氣味,是揮之不去、無法磨滅的,就像是你體内的基因一般,無法改變。
生長在富人家庭的小兒子多頌,會聞着基澤一家的味道,純真無邪的說道:“他們身上的味道好像。”
樸先生也會在自己的妻子閑聊自己的司機的時候說道:“他身上的味道我好像聞到過,以前坐地鐵的時候,偶然會出現。”
這是什麼味道?
這是半地下室的“黴菌味”;這是下層人民的味道;這是貧窮的味道;這是失去尊嚴的“寄生蟲”的味道。
氣味就好像是一種警覺劑。富人一家嗅出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味道,警覺地守住界限;窮人一家則因這種揮之不去的味道,在尊嚴這座山上墜入深淵。
氣味不是原罪,卻是不同階級對味道的感知,創造了這種罪,因為氣味帶着最原始的暴力和沖動。

石頭
影片的開始,兒子基宇的朋友送來一塊石頭,說這塊石頭能給家庭帶來财運,好運。于是基宇一家将這塊石頭奉若神明的擺放在家裡。
到後來,暴風雨之夜,基宇唯一從家中抱出來的東西也是這塊石頭,“他似乎長在了我身上”基宇說。
當他想留在這個富人之家,便拿着這塊似乎能給他帶來的好運的石頭,去黑暗的地下室中殺死那兩個知道真相的人。
然而他沒有預料到的是,最終的他差點死在了這塊給他帶來好運的石頭上。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
窮人想在半地下室活下去,盡管前方似乎是看不到盡頭的黑暗,隻有一盞燈在他的眼前,給予一點希望,那麼像石頭這種似乎是給人帶來幸運與财運的“寶物”,就會成為窮人們的珍寶。因為他們對自己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信心。
然而這塊石頭真的能帶來幸運嗎?
富人隻會對此不屑一顧。

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表示倍感壓抑,因為最後派對的殺戮,帶着一種絕望的氣息,這種絕望是在于自己唯一的希望破滅之後,被仇恨占據全身的絕望。
而影片的最後,當殺死樸先生的父親基澤逃進了那個地下室之中,通過控制電燈的閃爍給兒子發送摩斯密碼,告知他自己在這裡的消息。
就這樣忽明忽暗,在兒子的眼中,直至消失。
就這樣,寄生地下的臭蟲,隻能靠呼吸黑暗中的空氣,企圖染上富人身上的氣味,卻進化成行屍走肉一般的活鬼;
而位居高位的宿主,卻沐浴着精緻庭院中的陽光,噴灑着藥劑給自己消毒,最終進化成了沾滿金錢的“天使”。
或許就像基宇母親在劇中說的一句話:“我要是有錢,肯定比她還要善良。”
(完)
後記:韓國電影在刻畫人性和諷刺社會上非常有一套,這部電影也是近幾年韓國電影中的佳作,我的表達能力有限,還是建議各位讀者們去找一下電影,親自看一下,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