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補習班》馬皓文和馬飛
晚上帶爸媽去看了《銀河補習班》,總體來說,這部電影符合豆瓣6.2的評分。有其閃光點,勵志和讓人感動的地方,演員的演技和影片對細節的處理都無可挑剔。當然,也存在偏激,雞湯化和缺乏說服力的地方。
電影的開篇,便把時間定在了2019年12月,屬于未來的時間,屬于虛構的時間。電影和文學作品離不開現實依據,也離不開虛構。電影的年代感,體現在細節的精心處理,電影涉及到的過去的每一個年份,都會有代表性的事件,歌曲,以及人物衣食住行的方式。細節增加真實感和可信度,讓觀影者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世界。好的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存在合理範圍内的改編和戲劇化處理。如果完全等同于現實,則會讓人缺乏審美距離。一方面,我們融入電影和文本所構建的故事世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被提醒,這是戲劇,不是現實。
父親馬皓文是一個正直有才華的人,即便遭遇人生的重大變故,目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涼,依然不服輸,不言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他有自己的驕傲和自己的堅守。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兒子是最聰明最出色的孩子,即便在别人看來是“缺根弦”和學渣。他啟迪他的思維,喚起他的興趣,培養他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發現内心和尋找夢想。“一直想”是馬皓文反複告誡兒子的,面對困難,不要輕易言敗,而是想辦法面對和解決。
很多人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诟病就是偏激,馬皓文的教育方式過于心靈雞湯,缺乏真正有啟迪性的幫助。不讓孩子做作業,給他買電腦,期末複習期間帶他遊山玩……這些确實過于脫離現實,畢竟學習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非靈光一現。馬皓文對馬飛最大的幫助,除了恢複其自信外,還培養了其興趣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不是立刻在應試教育變現的,體現在孩子長久的發展中。
這部電影過于批判應試教育,把應試教育的代言人——教導主任刻畫得過于平面,完全成了一個反派人物。他一臉不屑地看待馬皓文父子的行為,陰陽怪氣居高臨下地說:“莫名其妙,荒謬絕倫。”他認為“煤球再怎麼洗,也變不成鑽石”,殊不知美玉亦需要打磨,馬皓文便是馬飛的打磨師:“當他走出這座學校時,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優秀的孩子。”
除卻對教導主任的“妖魔化”外,其實在電影裡還是看到這位教導主任的溫情之處的,他一門心思在教育事業,即便年過花甲,依然心系教學和學校榮譽。他認真負責,凡事親力親為,早年不易的求學經曆,使得他對學生們要求嚴格甚至嚴苛,他希望學生們能刻苦努力,有一個好的前程。他收養孤兒,花費心血将其培養成優秀的高考省狀元,卻沒有培養他抗打擊,面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從省狀元到瘋子,裡面也有他的責任,他看着瘋子一樣被保安驅逐的養子,心疼,後悔,痛徹心扉。
當然教導主任偏激的教育方式,一味打擊和諷刺學生,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的方式也不能讓人苟同。不是隻有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才值得老師喜愛,才是優秀的。想起高中班主任把上一屆學生留在牆上的“清華北大,我之追求”的橫幅撕下來,想起其面對學生所看的《清華北大不是夢》所流露出的不屑,教導主任又豈隻是影視化的一個“小醜”?
高中也好,大學也罷,都隻是每個人生命的一個階段,是通向更好自我的過程而非結果。應試教育不是洪水猛獸,一味素質教育也脫離現實。教導主任和馬皓文作為二者的代表,倘若權衡,便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需要努力和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也需要被鼓勵,去發掘自己的潛能和興趣所在。初高中也是學生性格和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正确引導和鼓勵,而不是因為一時得失就否定和打擊。
此外,影片對于馬飛母親和繼父的刻畫雖有點戲劇化和喜感,卻不可否認,他們同樣是關心孩子,盡自己所能為孩子謀一個好的前途。如馬飛的母親辛苦賺錢供孩子讀書,在前夫馬皓文缺席的多年,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為了孩子不被開除,在校領導面前卑躬屈膝地求情。較之馬皓文的樂觀和理想化,馬飛的母親更加現實,她知道孩子的缺點,也深知競争的殘酷。她絕不是馬皓文的對立面,而同樣是位好母親,隻是對孩子缺少一些積極的教育方法。
印象最深的是,馬皓文面對學生高考後的狂歡,對教導主任說:“剛考完試就急着撕了課本和試卷,你相信他們是真正熱愛學習的嗎?”學習是終身的事,不是為了應試,不是為了世俗和一時的榮譽,而是弄清自己的内心,持之以恒地去做真正喜愛和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