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部電影寫影評,隻是因為可以看到我們身上所留下的某些影子,不過這部電影終究還是以理想主義來收稍,其實我們才應該是這部電影的結尾。
如今我也像千萬個打工人一樣,放低自己本不高的姿态,學會更加的唯唯諾諾以此來換取自己的一個飯碗。剛畢業、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成為别人挑剔的一個借口、然後勉強進一家公司、面對公司裡的前輩盡量的低調,滿臉的笑容、不敢多說一句話、暗自揣摩着公司裡的某些規矩、學着什麼樣的場景說什麼。
這樣的氣氛任何一個人都想逃離,可是我們一遍一遍的被别人告知生活本來就很艱苦,大家都一樣。父母會跟我們說,辛辛苦苦把你們培養出來你們就要好好幹,多掙點錢,這樣你們才能過上好生活。他們還會是不是跟我們說,你看誰家的誰現在一個月可以掙多少多少,你趕緊加把勁。
還有我們從小被培養出來的好勝心理,其實更确切點說應該是虛榮心,所謂的“面子”。
就像電影裡不時提到的“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 。家長跟老師們不停地拿個鞭子在那督促我們,在他們眼裡隻有第一,但他們忘了單中國就有十三億人口。
就這樣,我們出生在那個蹭飽受争議的八十年代,盡管我們大多沒有富裕的家境,但一般情況下父母還是可以賣弄強供我們讀書的,可這恰恰成了他們要求孩子時理所當然的借口。
“我們這麼辛苦這麼努力都是為了你啊,你不要辜負了我們啊”
“我們養你多不容易啊,隻要你好好學習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報答了”
曾經很多人喜歡苛責80後,覺得他們叛逆、沒有責任心、自我。可是他們從來不知道我們為了别人賦予的責任犧牲了多少,或許我不應該用犧牲這個詞。太殘忍了。
正是因為那樣的時代,我們是吃過苦的,我們從很小就被教育承擔責任。也正是那個時代,中國在發生巨變,我們在無形中開始接受着西方的觀念,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自由”“生活”。
慢慢的長大了,我們有了自己的夢想,我們開始遊走于理想與現實中,我們開始慢慢的去消磨最初的菱角,開始慢慢向自己所擔負的低頭。我們開始不快樂了,開始去迷戀那些“無病呻吟”的文字,在頹廢中渴望自救。
這部電影挑起了我太多兒時的回憶,現在回想覺得那時候好多老師們都是一群腦殘族。
我記得又一次因為沒有做完作業,我們一堆人被叫上講台,自己抽自己的耳光,整整五十下。
小學時的老師總喜歡拿着帶刺的藤條或者是很粗的棒子來體罰我們,作業沒完成的、遲到的、上課講話的。。。。。。
我們到每次公布成績的時候就擠在成績榜上找自己的名字,有的哭泣有的得意。
我曾被老師罰寫作業,那是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整整花了三四個晚上沒有睡覺。
那時候老師總會罵我們“蠢”“豬腦袋”,那時候老師會根據我們的成績安排座位,隻有成績好的才有資格自己選擇位置,那時候我們總是在被教育。
電影中在後半段終究還是過于理想化了,落入了俗套,我始終還是給四顆星,是因為我想感謝那些孩子讓我找到了那麼一點歸屬感。
可惜終究不是一個世界,不是所有的人能做韓寒的。我們依然還是走在原來的道上,繼續馬不停蹄的走着。
現在誰還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自己存在的意義,我們已經沒有那個心力了,因為思考的再多還是要回歸現實。
這部電影看起來還是讓人很輕松的,可以忘掉一些不愉快的壓力。裡面的歌曲真的很好聽,好幾次差點讓我的淚腺失控,美好的時光回憶起來總是那麼的動人。
裡面的男主很像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短寸頭,喜歡笑,笑起來眼睛亮亮的,會發光,可以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201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