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 杜琪峰 / 韋家輝

編劇: 韋家輝 / 歐健兒

主演: 劉青雲 / 安志傑 / 林家棟 / 林熙蕾 / 李國麟 / 更多...

類型: 動作 / 驚悚 / 犯罪

制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09-06(威尼斯電影節) / 2007-11-29(香港)

片長: 89 分鐘

又名: Mad Detective

IMDb鍊接: tt0969269


面對一碗紅燒肉,想減肥又好吃的你将如何選擇?猶豫便證明你身體内藏有兩個相互鬥争的自我。但在小時候,吃不吃一碗紅燒肉恐怕不會有任何困惑的。這就說明随着年齡的增長,越具有社會意識,身體内的自我就越會分裂,兩個甚至更多!


本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為什麼會被杜琪峰講得如此複雜呢?

雖然要對杜琪峰的超越自我表達由衷的敬意,但毫不客氣地說,《神探》的嘗試應該是失敗的,他将一個極其簡單的尋槍故事講得是如此複雜,并且冠以人性的黑暗及多重人格的大命題,更可怕得是,這人性的問題不是通過故事,而是通過具像的視覺表現出來,令人有種難以接受的感覺。

這是一部考察觀衆注意力(而不是智慧)的影片,尤其片中那些層出不窮的數字,而這些數字不但直接影響到了影片故事的成立也影響到影片的主題。首先便是那個幻想出來的前妻。縱觀影片,其實隻存在這麼一個幻想出來的角色,我們便可以由此将主人公歸于精神病人之列中。粗略地一看,這個幻想似乎是陳桂彬除破案外的另一條線索,它經曆了陳桂彬的幻想,到前妻的真實出現,再到最終的幻想的破滅,似乎完成了一個人格缺失到完滿的結局。但事實上,随着故事的發展,陳桂彬與前妻關于是否要繼續破案的争論,原來這個幻想出來的前妻也是陳桂彬人格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陳桂彬的雙重人格,其中之一以前妻形象出現了,所以當真正的前妻緻力于破案而出現在陳桂彬面前的時候,幻像便消失了,陳桂彬的人格達到了真正的統一。從這點來說,這個幻想并不是陳桂彬的思念,而是他的人格表現,與影片中所表達的形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影片中最直觀的人格表現便是陳桂彬所看到的高志偉,七個人格,性格各自不同,但卻糾纏在一起,相互作用着,猶豫矛盾着,這也是最令觀衆感到迷惑的地方,同時也是杜琪峰将故事複雜化的原因所在。有關人格分裂的影片有許多,但大多數都是以一個人的不同面貌出現的,這次換作了不同的演員來分飾的确會遭成觀影時的混亂。但美國影片《布魯克林先生》中的人格分裂也是由兩個人分飾的,甚至還有《角鬥俱樂部》,隻是前者人格之間一直糾纏,後者則到了影片結尾才揭曉答案。但這兩部影片有一個共同點,即分裂的人格都是作為第一主人公出現的,所以分裂的人格是極其豐滿的。但在《神探》中,高志偉的七個人格是陳桂彬的視點,這便造成了兩個問題。

第一是來自于影片的創意,即陳桂彬能夠看到其它人的分裂人格,顯然,這種看到的感覺是無法與觀衆達成一緻的,所以陳桂彬帶領觀衆僅僅是看到,無法真正地将這些分裂的人格特點表現出來。當然,影片中對此作出了一定的補充,即陳桂彬試圖體驗這些分裂人格的行動以及心理,但這種補充還是有隔靴搔癢之嫌,無法令觀衆真正的體會到高志偉的分裂,于是,分裂的人格均不豐滿,同時也弱化了高志偉這個人物,人格造成了觀衆們的錯亂。

第二個問題是人格的多樣性,“七”這個虛數也有此暗示,這顯然是符合人性的。但這個多樣性真的用這種手法能夠表現出來嗎?當每一種性格都不豐滿的時候,這種手法便有些牽強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虛數是多了還是少了呢?它确定的銀幕形象與不确定的人格多樣性其實是矛盾的,恰恰有些作繭自縛的感覺。當然,影片在最後槍戰中的一場戲裡用到了七個人物的鏡像還是相當精彩的。

人格是一種增長态勢,這種思維體現在了年輕警察何家安身上,首先是膽怯的孩子形象,陳桂彬臨死之前看到了何家安身上多出的那個陰謀,從一變為二,何家安的人格呈現出一種變化,也正是由于這種變化,何家安的人格特點反倒比高志偉顯得豐滿了許多,也充分地體顯了何家安這個人物的變化,這是影片中值得誇耀的地方。

每個人到底有多少種人格其實是很難用具體的鏡象表現出來的,但人格産生變化這種動态卻可以令觀衆明顯意識到人物本身的改變。影片給人造成混亂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導演安置了并不豐滿的人格,而且還隔着陳桂彬的視點來解讀,這種距離感是相當遙遠的。

很顯然,這是一個思考到形式再到故事的影片,思考得是人的人格,這無疑是影片是主題,而形式是以具像而表現的,現在看來有些不妥,而故事卻是簡單地四把槍六個人(其中王國柱是死人)的兩次重複。在這種情況下,故事顯然是最弱的一項,于是簡單變複雜了,但複雜之後,思考的東西卻并沒有完全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