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遇見他》更新到第七集時,我已經刷了兩遍。第一遍處處都在提防突然出現的恐怖畫面,第二遍才好好看了故事。
所以千萬不要被《我在香港遇見他》這個頗為文藝的劇名“欺騙”,港式懸疑片這個賣點還是不容小觑的,劇中出現的高街鬼屋、屍家車位等等,都是有香港有名的靈異事件原型地點的!據說劇組專程去到這些地點實地取景,精神可嘉。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嘴這部劇的導演巨興茂,《靈魂擺渡》系列就是他的作品(ps.本劇中他也有參演)。不過和《靈魂擺渡》的世界觀不一樣,這部劇講的都是人間事。不過兩部劇的核心是相似的,它們都是借着怪力亂神的外殼,講述人心與人性。

這個劇無比現實的地方在于,甭管你是主角、配角,也甭管你是社會地位高的成功人士,還是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淪為命運的棋子。宿命感很強了。
比如第一個發生在高街的故事。鄰居們共同生活在同一樓層十幾年,不說多熟悉,該有的人情味兒總歸是有的吧。可是,當蘭姨的兒子癫痫發作,蘭姨上門求助這些鄰居時,他們隔着防盜門露出的鄙夷眼神,直讓人瘆得慌。這座城市冷漠的一面暴露無遺。最終蘭姨的兒子死去,蘭姨的精神也開始出現問題,或者說,蘭姨的精神就是在這個時候死去的。
這個單元故事不由得引人深思:人究竟是生來就苦的,還是人到中年時才發現生活的苦?連看劇時彈幕裡的好些言論,也驗證了,現實中的人确也很實冷漠:



為什麼作為看客的觀衆們會對身處困境的蘭姨母子二人惡意滿滿?
已故作家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寫道,“人對他者的痛苦是毫無想象力的,因為人不願意承認世界上确實存在非人的痛苦,人在隐約明白的當下就會加以否認,否則人小小的和平就顯得壞心了”。人無完人,一旦追究起來,每個人難免都會被中傷。在人性的醜惡面前,否認、逃避已然成了常态。所以才有那麼多文學藝術作品,假借故事講述人心吧。
《我在香港遇見他》披露人性裡面最深的黑暗與邪惡,也在探索人性裡面的“良善”。故事的落腳點終究在于人,我們不妨就來聊聊劇中幾位主角。
01.李嘉
李嘉是一個赴港求學的學生,對高街的居民來說他是一個闖入者。

起初,他隻是因為母親和哥哥都曾患有精神分裂,擔心體内的“定時炸彈”會爆發,特地來香港尋找破解方法。但初到香港,他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今晚住哪兒?
香港文化中保留着大量靈異、迷信的元素,人們相信鈴铛能辟邪,紅色能驅鬼,高街“兇宅”不能住。因此每個人都勸李嘉搬走,可李嘉偏不走,他不相信這世上有鬼,“不相信任何沒有根據的說法”。他要以一己之力揭開鬼怪作亂的真相。
看到沒,李嘉是一個聰明、執拗、不信鬼神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沒什麼社會經驗,對世界的認知比較片面,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典型的好學生形象。他與這裡格格不入,卻憑借着絕對的理性撕開了這個被迷信與冷漠包裹着的社會。内裡全是生活在底層社會的小人物辛酸與絕望。
我想,雪叔後來決定不殺李嘉并非偶然。活了大半輩子,該吃的苦都已經吃過,該愛的人他沒有放棄。自己被診出尿毒症晚期,無力再保護精神失常的愛人,即使繼續殺人、苟且活下去,對他來說已經完全沒有意義。和相愛的人一起奔赴死亡,即使心有不甘也是種解脫。也許,在那一刻,李嘉喚起了他心中早已遺忘的良善。
前面說過,李嘉将來有可能會精神分裂,(第一集開始其實就劇透了,會有個黑化的李嘉出現),這個角色正是考驗演員演技的機會。那究竟演繹得如何,從流出來的片段看,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至此,李嘉被卷入一個又一個詭異的事件。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不遠處,李嘉的導師陳茗軒正在看着這一切,他時刻記錄着李嘉的行為舉止與精神狀态,并露出意味不明的微笑……
02.張叉叉

張叉叉是誰,她真名叫什麼,住哪,職業是什麼?劇中似乎一直沒有明确交代。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細枝末節,拼湊一下張叉叉這個人物形象。
她是把“兇宅”租給李嘉的房屋中介,與犀利師父(看着像是個神算子)關系匪淺,身上終日挂着辟邪鈴铛,整日大大咧咧笑個不停的……混混。女主角,就這?
看第二遍的時候,才發現我忽略了很多細節。出場時,她不顧危險,攔下眼看要撞到流浪狗的公交車。然後她抱起狗,小心翼翼放到路邊上;後來5A有位大叔喝酒到中毒,滿樓道隔着防盜門看熱鬧的鄰居,隻有她一個外人,一聲不吭,熟練地做着人工呼吸,全然不介意對方嘴裡吐出的污穢物有多髒。前後巨大的反差,很難不讓人認為,張叉叉絕不像她看上去那麼不簡單。她的身世背景,家庭遭遇,很可能與她表現的完全相反。所以當李嘉問起時,她瞬間一改往日活潑,罕見地有些低落。她究竟隐藏着什麼樣的秘密?
張叉叉,官方給出她的英文名叫Nobody。人物的自我評價是“沒人在乎的張某某”。也許,在這個劇中,張叉叉不是具體某個人,她代表的是芸芸衆生。這不正是今天在職場上辛苦讨生活的你我的樣子嗎?
官方還交代了有關張叉叉的另一個信息,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灣仔人。灣仔是一個新舊并存的獨特社區,揉合舊傳統與新發展的精粹。這樣的地區最易滋生社會矛盾。這些特點顯然也濃縮到了人物身上。與這個表面光鮮的社會一樣,張叉叉展現給外人的樣子也是不可信的,必須深入交往,才能知道她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隐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03.時誠

如果不是演員表裡寫了女主角是張叉叉,我真差點以為時誠才是男主李嘉的官配!
第一次見李嘉時,就被他英雄救美的氣概折服,死活要跟他做朋友。日常閑聊也黏膩得不行,在公衆場合大呼“我日思夜想都是你”,李嘉卻是滿滿的嫌棄。後來為了幫李嘉調查5A的靈異事件,大半夜起來做實驗(那會兒并沒有很熟)。再後來,為了救李嘉,冒着被“吓死”的風險,跑去屍家車位找人,結果被吓暈了。最後,還是張叉叉以一己之力,将兩個大男人拖出了地庫。彈幕直說,帶不動啊帶不動。
劇中大部分的笑點,都來自張叉叉和時誠。劇本身就挺恐怖壓抑的,講的東西也很沉重,沒有喜劇調解,恐怕很多人是要被勸退的。導演深知這個道理,甚至怕喜劇色彩不夠,還帶着幾個新人演員一起活躍氣氛。那時誠是一個絕對的喜劇角色嗎?并不。
在第二個故事“綠指甲”中,李嘉和時誠被保安電暈鎖在停屍房,就觸發了時誠不為人知的幽閉恐懼症。随着病發,鏡頭閃回到他的童年,他和一個小女孩一起躲在車庫,一群穿着醫護服的人員強行從他身邊帶走了小女孩。妥妥的童年陰影!後來長大一些,他才知道那個女孩當時其實是得了病,最終不治身亡。他覺得是自己耽誤了小女孩的治療,良心不安,所以學醫。恐懼與自責,共同催生出了他的幽閉恐懼症。
這些經曆會造就一個怎樣的時誠呢?答案就在第三個故事裡,不過因為第三個故事還沒更新完,就先不說啦,後面看完再補充。
所以你看,這三個主角,每一個都“有病”,每個人都背負着家庭、成長帶來的傷痛生活。高智商如李嘉,人精如張叉叉,心善如時誠,都有自己無法逃脫的命運。這樣的設定就顯得更加真實,人物更有張力。在這部劇中,主角并不淩駕于配角之上,他們并非救世主,也并非局外人,當看到的社會黑暗面越多,他們内心的疑問也會多來越多。在尋找自我的路上,他們是終将會被這樣的黑暗吞噬,還是努力掙紮朝着光明前進?

凝視深淵太久,終将被深淵吞噬。雪叔、蘭姨、保安、學姐,原本都是善良人,隻是因為社會黑暗以及内心私欲過盛,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可見,世上本無鬼,隻是人心亂。見過人心,誰還怕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