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完結的頒獎季,幾家歡喜幾家愁。

曾經放話要報沖奧斯卡的《複聯4》,顆粒無收。

所有人都以為是迪士尼囊中之物的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偏偏繞開了《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冰雪奇緣2》,頒給了一個沒啥名氣的小工作室。

進入2020,迪士尼似乎也迎來了自己的本命年。

幹啥啥不行,被嘲第一名。

...

難道,有錢就是原罪?

對于它來說,也許還真是。

幻想工程故事

The Imagineering Story

...

在迪士尼流媒體上線,這部劇講的,是自家事——

幻想工程師們的發家史。

什麼是幻想工程師(Imagineer)?

這是一個隻在迪士尼有的職位和工作,也是每個小孩子都最渴望的工作。

懂的胖友,一看就知道。

幻想工程師是一個生造詞,源于想象(imagine)和工程師(engineer)的結合。

這名字也很好地概括了他們的日常——

就是在變魔術。

幽靈公館内會說話的頭:

...

翩翩起舞的詭異人偶幻象:

...

每一座讓人流連忘返的人間樂園迪士尼,都是這群人的傑作。

...

...

甚至,他們還得到過這種評價:

建議全紐約的城市規劃,統統移交給華特迪士尼米老鼠組織

因為他們似乎是全美國唯一能把事情做好的人

...

對,你沒看錯。

現在專門走合家歡路線的迪士尼,在誕生之初——

以“創新高風險項目”為标志。

這一切,都要從這個男人說起:

華特·迪士尼。

...

對現代人來說,這名字早就成了品牌世界的一部分,聽着就透着一股錢味兒,還自帶童年的夢幻光環。

可隻要稍稍把時間往前調那麼一個世紀。

在1928年的美國,這名字代表的,是先鋒新貴。

當時,華特·迪士尼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畫出了一隻老鼠。

而在于——

他是怎麼畫出來的這隻老鼠。

他是聲畫同步動畫、全彩畫面動畫和多平面三維深度動畫的先驅,他将《糊塗藝術家》變為抽象藝術

...

如果這麼說,還讓你沒什麼實感。

那請來看一眼他拿過的一部分小金人:

...

照片上才4座。

看起來好像不多?

反正是不如今年刷屏的奉俊昊多。

...

可要是肉叔告訴你,這4座小金人……

隻是他不到十分之一的“庫存”呢。

作為世界上獲得奧斯卡次數最多的人,華特·迪士尼的紀錄是56提26中。

1937年。

影史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誕生。

同年,它裡程碑式地拿下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牛到讓組委會給華特專門定制了這麼一座異形獎杯:

一個小金人後面,跟着七個小小金人。

...

這是為了表彰他為了動畫電影做出的創造性貢獻。

當然,獎拿得多,也不能完全代表華特的個人能力。

畢竟他有個工作室。

但在獲獎無數、功成名就之後。

這位動畫大師邁出的下一步,才真正彰顯了他對娛樂業的敏銳和把控度——

一個平常的周末,華特帶着女兒們去公園玩旋轉木馬。

曬着午後的陽光,吃着花生看孩子,他突然覺得:

應該有這樣一種地方,某些娛樂企業應該建造一處父母和孩子們可以一同玩樂的地方

...

于是,1952年,他成立了一家公司。

叫WED,取自華特本人的全名縮寫Walter Elias Disney。

這公司隻有一個目标:

設計并實現迪士尼樂園這一創想。

——這裡,就是幻想工程師們孵化的地方。

...

梧桐樹有了,雛鳳呢?

肥水不流外人田,華特直接從給自己的動畫工作室裡找了一些滿足以下兩個标準的人才。

一,是擅長視覺交流。

二,是擁有創新精神。

覺得這純粹是老闆摳門?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

我們進入主題公園的每一秒,多像在沉浸式地體驗一部電影。

觀衆的眼睛是攝像頭,公園布景皆是構圖。

每一個工作人員、娛樂項目,都在按照寫好的劇本跟你互動——

以成就每一個人的《童話世界曆險記》。

...

...

華特早早地看破了這一點。

為此,他又往WED招募了一批特立獨行的藝術導演,而非規規矩矩的建築師。

(多年後,這群人甚至被槽“我認為他們中的很多人永遠都不會被現代企業雇傭,因為他們太另類了”)

原因?

華特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規模和感受”。

再說白點,他要的,不僅是一個能賺錢的主題公園。

而是——

一個能捕獲所有人的夢幻王國。

...

人有了,地也不難搞。

氣候宜人的加州。

離洛杉矶不遠處,有一個鄉村小鎮叫安納海姆,在迪士尼入駐前,那邊全是橘子果園和檸檬果樹。

人煙稀落,正适合大興土木。

可最麻煩的問題出現了:

錢。

他們沒錢。

當時,迪士尼的本家公司正因二戰而損失重大,處于恢複期。

銀行也拒絕投資這個項目,覺得他們“是白日做夢”。

...

畢竟那個鄉下地方,連條方便通車的公路都沒有。

誰會吃飽了撐着跑去荒山野嶺玩遊樂場呢?

連華特的親生哥哥,當時掌管财務的羅伊·迪士尼,也常常為此跟他大吵。

錢能從哪裡來?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同樣在掙紮的難兄難弟——

ABC電視台。

要知道,當時,電視還是一個剛剛興起的新媒體,正被大多數的好萊塢工作室敵視,處境尴尬。

作為交換,羅伊提議,他們制作一部周播的電視連續劇在ABC上放映,以換取500萬美元的樂園建設資金。

電視台同意了。

...

華特也沒放過這個好機會。

他直接把電視劇搞成了軟廣,借機向全國人民推銷他還在建設的迪士尼樂園。

...

包工隊終于可以入場。

幻想工程師們在裡邊大展拳腳,把一個個項目從藍圖拓印到現實。

每個人都充實又愉悅地忙碌着。

除了監工華特。

他經常會默默地出現在每一個工地,詢問進度、測試設備,然後歎上幾口氣。

他說:我們花的錢,已經超過一半的預算了。而現在這副樣子,沒有一個人會花十五美分來參觀的。我很害怕。

...

他怕得有道理。

當時,遊樂場在美國的生意正在走下坡,迪士尼也隻是一家沒什麼積累的小公司。

如果這個“夢幻公園”的項目失敗——

迪士尼極有可能就此瓦解,一蹶不振。

...

羅伊很慌,賬上是真的沒錢了。

可華特卻從沒想過要中途放棄,或降低标準。

他說,不是一流的工作,我們不做。

這個理念,影響了整間公司。

員工們開始積極捐款,華特賣掉了他的一套房子,又在52歲高齡兌現了一份個人人壽保險,繼續支持樂園的建設。

臨近開園日。

長時間工作導緻了勞工糾紛,連老天爺也跑來幫倒忙,創紀錄的降雨量淹沒了大量地區——

偏偏就留下了計劃中要做成河道的園區。

...

成本徹底失控,到了正式開業那天。

他們已經花了1700萬美元,是原計劃的三倍。

成敗在此一舉。

成果?

...

嘴毒的媒體,說華特的夢,是一場噩夢。

他們甚至黴到撞上了水管工罷工——

華特不得不決定,是要保證飲水供應,還是保持廁所運轉。

他選了廁所。

所以後來還被罵強迫遊客買可樂。

不過,特别神奇的是,盡管狀況一個接一個。

前期鋪天蓋地的宣傳得到了回報,僅僅兩個月,迪士尼樂園就迎來了第一百萬名遊客。

他們成功了。

...

這就是今日開遍全球的日不落樂園迪士尼,和它的誕生故事。

可惜。

在第一座樂園成型之後沒多久,華特便去世了。

幻想工程師們在失去領導者的情況下,接到了日本最大遊樂園的合作邀請,共同開發東京迪士尼。

我們站在今時今日,可以确定東迪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成功。

問題出現在東京之後——

不說比肩,連個類似的好例子,他們都再也沒能複制得出來:

不是做得過于商業化的加州冒險樂園,就是常年負債經營的巴黎迪士尼,再或者,就是些小得都沒什麼人知道的項目……

...

是幻想工程師們一代不如一代,集體不行了嗎?

不。

哪怕被邀請去修個棒球場噴泉,他們也能得到孩子發自内心的喜愛與微笑。

...

那是什麼讓他們束手束腳了呢?

回到文章的一開始,也許迪士尼今年的三部動畫電影代表作,能給我們一點提示:《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冰雪奇緣2》。

活像富二代躺在金山銀山上跟你炫耀家底。

滿滿的盡是大IP翻拍,打的安全牌路觀衆一眼能看到盡頭。

它們都不好看嗎?

其實不是,大廠的技藝成熟、分工精細自帶着工業魅力。

但它們有多打動人嗎?

倒,也真的談不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