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驚變錄》:精彩不如曆史本身,經典不如《大明王朝1566》(觀賞随記+經典台詞)
@笑獨行[述記]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視劇集《大明王朝驚變錄》(2004,40)觀賞随記】
1.該劇集為曆史正劇,又名《大明王朝1449》,演繹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也就是從明英宗正統末年到明景帝景泰朝再到明英宗天順初年)的明代宮廷政治曆史。其中從土木堡之變(1449年)到景泰四年(1453年)明景帝親生兒子朱見濟夭折用了四分之三強的篇幅,比較詳盡,七分曆史,三分演義,堪稱經典精彩。而從景泰四年到奪門之變(1457年)則僅僅用了四分之一弱的篇幅,非常簡略,幾乎隻有奪門之變一場大戲,而且其間故事情節緊密銜接,完全缺乏過渡鋪墊,在時間上讓人覺得朱見濟夭折後沒多久明景帝朱祁钰即一病不起,然後就發生了旨在擁戴明英宗朱祁鎮複辟的奪門之變這場鬧劇,就與曆史事實嚴重不合了。
2.縱觀從正統到景泰再到天順尤其是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的明代宮廷政治,可以說本身就極具戲劇性,加之造成大明王朝衰亡包括閹黨、奸黨、特務、吏治在内的諸多症結即肇始于這個階段,故其曆史很适合拍成曆史正劇。由于有前四分之三強非常紀實和尊重曆史的演繹,該劇集總體上堪稱拍得不錯,隻是後四分之一弱有點潦草,顯得敷衍了事,使得全劇的經典性大打折扣。所以,公論是該劇集的經典性和精彩感遠不如《大明王朝1566》(2007,46),甚至男一号于謙的扮演者——老戲骨王慶祥(在《大明王朝1566》中扮演胡宗憲)也認為,《大明王朝1566》無論是制作水準、思想深度還是厚重感、精彩感都遠遠超越了《大明王朝驚變錄》。
3.劇中由胡可扮演的女一号主角女貞很明顯是一個附着在曆史事實之外的虛構人物(所以始終沒能成為于謙的繼室),而由傅藝偉扮演的于謙夫人董氏實際上在土木堡之變前四年(即1445年)就病逝了(劇中虛構她病逝于北京保衛戰取勝之後)。由蔣林靜扮演的錢皇後倒是實有其人,而她與明英宗朱祁鎮伉俪情深、不離不棄也實有其事。
4.人心是會變的,尤其是在地位身份發生改變之後。

劇中的于謙……毫無為皇帝個人盡忠辦事之心,一味樹敵,身陷孤家寡人之境地仍不改其衷、不易其行……給人以迂直可悲、偏執可恨的強烈感覺
5.劇中演繹的明景帝朱祁钰與于謙的君臣關系可謂君臣相知的典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秦孝公與商鞅。而關于于謙在推行富民強國新法後遭遇的阻力和壓力則有意比附王安石變法,讓人覺得于謙之所以沒像王安石那樣功虧一篑隻是因為他運氣好。
6.劇中的于謙給人以迂直可悲、偏執可恨的強烈感覺,不但凡事皆出于公心而公事公辦,遇事不善也不願變通,不重視團結可争取和依靠之同僚,甚至也不得志同道合者和鼎力扶持者之心,毫無為皇帝個人盡忠辦事之心,一味樹敵,身陷孤家寡人之境地仍不改其衷、不易其行,忍看至愛親朋有難而不施援手、不盡情義,坐視小人奸臣抱團而無所作為、無可奈何,此等“頂天立地”之人何以成就大業?而其“石灰”式的“清白”又有幾個人能受得了(《石灰吟》一詩相傳為于謙青少年時代詩作,全詩為:“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鑿一作擊,渾一作全)?毫無疑問,有臣有官如于謙,固君民之大幸,而有夫有父如于謙,實妻子之大不幸!
7.劇中演繹了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三個小人奸臣是如何結成同黨、沆瀣一氣的(包括同謀毒殺明景帝親生兒子朱見濟),貌似合情合理,但早在景泰四年(1453年)朱見濟夭折之前卻與史實嚴重相悖(曆史上的奪門之變并不是一場蓄謀多年的宮廷政變,三個小人奸臣結成同黨乃是在明景帝病重之際,也就是奪門之變發生前不久,具有很強的權宜性,所以在明英宗複辟後不久的天順元年即1457年,徐有貞即開始疏遠石亨和曹吉祥,以緻招緻石、曹忌恨并陷害)。
8.自作聰明的臣子是會讓心如明鏡的主子厭惡的。

劇中演繹的明景帝朱祁钰與于謙的君臣關系可謂君臣相知的典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秦孝公與商鞅
9.一個私心很重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10.劇中第27集于謙在得知石彪私鑄銅錢案的幕後主使為石亨後突然大發慈悲,因顧念結義之情而生出婦人之仁,要給石亨一個改新機會,又異想天開地指望石亨在忏悔罪惡後甘願伏法,似有違于謙一貫鐵面無私之為人,亦不合曆史事實(其間石彪私鑄銅錢案、于謙與石亨義結金蘭事均出于虛構,曆史上并無其事。當然,作為石亨的侄子,石彪是真有其人的,隻是石彪以“謀逆”之罪被誅殺已是天順四年即1460年的事情)。
11.劇中明景帝大施其帝王用人術,權宜性地封賞石亨和使用徐有貞,以緻養虎為患,埋下奪門之變禍根的情節設計很顯然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與史實不合。而于謙在“廢立太子”勸進表上簽名,令孫太後失望而堅決不作解釋,緻使孫太後和明英宗對其行為産生誤解,從而招來奪門之變後的殺身之禍,這一情節設計也是出于編劇的附會。
12.劇中在演繹于謙的職權時采信了于謙在明景帝朝“權傾朝野”的誤會。經查考,于謙以兵部尚書加少保職銜“統領朝政”當隻限于景泰前期,在景泰三年(1452年)“廢立太子”以後就不是事實了。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殺于謙,隻是因為不想讓他的“天順”朝變得“不明不白”,因為“奸臣”徐有貞提醒他,如果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就師出無名了
13.劇中第36集于謙與孫太後密謀除石亨、徐有貞,石亨搶在動手前找孫太後,孫太後為讓明英宗複位而赦免石亨、徐有貞,恰逢河南瘟疫緻死萬餘人,欽差大臣“彭大人”意外感染瘟疫死在任上,于謙就此放下關乎朝廷安危的秘密“除奸”事而辭别孫太後、趕赴河南抗疫救災。這一情節設計實難令人信服(事實上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是身在京城的,甚至對三個小人奸臣的陰謀也有所察覺,隻是無所作為)。
14.劇中花了大量篇幅演繹于謙之死,尤其是解釋明英宗為什麼要殺于謙,雖然未免用力過猛、表意過繁,略嫌矯情浮誇(如虛構明英宗前往刑場看望于謙,對于謙說“朕殺你是成全你”),但大體上均與曆史記載吻合,這就是明英宗本無意殺于謙,因為他認為于謙“實有功”于大明社稷,隻因為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此舉(即“奪門”)為無名”,他才不得已為固皇位而殺于謙(因為“奪門”一旦師出無名,“天順”就會“不明不白”)。
15.劇中演繹明景帝死于曹吉祥之手,時間為奪門之變成功之際、明英宗再次舉行登基大典之前,這一情節也與史實嚴重不合。史載明景帝駕崩于明英宗複位一個月後,晚于于謙、王直(劇中為王文)被殺近一個月,傳為明英宗使太監蔣安以布帛缢死。
16.劇中大結局(第40集)片尾朗誦字幕有“清官難清濁世,救時終難救世”之感歎,說來這也是該劇集的主題思想和對于謙的蓋棺之論。

劇中關于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三個小人奸臣結成同黨、沆瀣一氣的情節貌似合情合理,但早在明景帝親生兒子夭折之前卻與史實嚴重相悖
【電視劇集《大明王朝驚變錄》(2004,40)經典台詞八條】
1.吏治乃社稷之根本。(第15集)
2.這[一個人]前後判若兩人,總不是一件好事啊!(第21集)
3.凡事不能隻認一個“理”字,更何況這世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個“理”字說得清楚的。(第21集)
4.有法不依,有理不循,國将不國。(第24集)
5.一個人[隻要]有了私心,[就]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第27集)
6.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第28集石亨引漢劉向《說苑·談叢》語,全文為“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7.有些事情我們自己是沒辦法的,大概是命中注定吧,該幹什麼的[人]還得幹什麼。(第31集)
8.沒有皇權,哪來的江山社稷?(第40集明英宗朱祁鎮語)
【《大明王朝驚變錄》:精彩不如曆史本身,經典亦有欠_原創:笑獨行_凱迪社區 > 影視評論(笑獨行發布于)2018/1/14 18:04:13】1512次點擊

劇中由胡可扮演的女一号主角女貞很明顯是一個附着在曆史事實之外的虛構人物,所以始終沒能成為于謙的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