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片的喜劇類型,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座高峰,風格獨特到無法模仿,或者說後續模仿者皆無法被觀衆接受。

但在周星馳電影大紅大紫,持續大賣占據票房榜首的年代,有一群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成立了一家充滿理想主義的電影公司,以自資出品電影及獨立制片的方式,在當年高度商業化的港片市場中,不僅保持了自己的創作風格,也在票房為王的電影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家公司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名字縮寫——“UFO”,在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情況下,其風格也确實像外星來客一樣,與當時的主流電影格格不入,但卻憑着對社會的深入思考,把細膩的情感表達融入市場最易接受的喜劇類型中,開創出“文藝喜劇片”的新路線。
“外太空”來的理想主義者——UFO
1992年曾志偉與好基友陳可辛、鐘珍,聯合成立了這家電影公司,UFO的縮寫來源于公司全稱United Filmmakers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可以直譯為“電影制作者聯合組織”,這個名字充滿了理想主義,聽起來更像是一個以電影制作者為核心的同好會,并不像一家商業公司。
從片前LOGO可以看出電影人聯合制作的創業理念,各個崗位的電影人逐個入畫,最後點亮大大的“UFO”。

而實際的情況也正是如此,UFO走的是不跟風主流市場的路線,以及獨立制片的原則,希望加入的電影人,能夠不受市場的左右,拍自己想拍的題材。
正因為這個理念,吸引了張之亮、李志毅、阮世生、奚仲文、葉錦鴻等一批背景相似的青年電影人,他們都受西式的電影教育,和上一代的新浪潮導演一樣回流香港,更理解年輕人在都市中的生活現狀。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可以說是電影制作的多面手,各有擅長的領域,也都有做導演的能力,因此初期的UFO,真的就像電影文青的同好會一樣,幾乎是在集體創作的情況下生産内容。
彼時,9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雖然高産又火爆,除了成龍式的動作片、周星馳式的無厘頭喜劇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外,吳宇森式的黑幫片、以及徐克式的武俠片、功夫片,也是資方的首選,電影制作在幾個大型電影公司的把持下,類型已經開始有越走越窄的趨勢。

UFO的電影,可以說與“懸浮”于生活之外的主流香港電影大相徑庭,大多着力于小人物的嬉笑怒罵,或與時下人們的生活密切貼近,或與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息息相關。
文藝片一般的溫情脈脈,裝入商業喜劇的外殼,與我們記憶中奇豔與癫狂的港片相比,似乎更具港味。
從創業到巅峰的四部文藝喜劇
《亞飛與亞基》1992年
UFO的創業作《亞飛與亞基》,講小混混亞飛與亞基,懷揣黑社會江湖夢,卻克死所有跟過的老大,對《英雄本色》帶起的黑幫片風潮做喜劇解構,用底層小市民的抽科打诨,把苦大仇深的黑幫片拍成反諷喜劇,這是香港電影的頭一遭,比後來同類型的影片《江湖告急》(2000年)早了整整8年,比更加黑色幽默的《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年)也早了5年。

你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香港的“執生”精神,小市民的在艱難的生活面前,仍然能苦中作樂,雖是兩個古惑仔的不靠譜人生,卻能找到普通人的情感共鳴。
梁朝偉和張學友的在本片中的默契演出,二人的喜劇天賦顯露無遺,《亞飛與亞基》當時票房過千萬,為UFO賺了個開門紅,也為後續的作品定下了基調。
《風塵三俠》1993年
陳可辛和李志毅合導的《風塵三俠》,把視角轉到新一代的都市青年身上,梁朝偉、梁家輝和鄭丹瑞三個同屋住的好基友,面對各自生活中的感情困惑,更像是發生在香港背景下的,男性版《欲望都市》。

從男性的視角出發,三個主角在面對婚姻的惶恐、愛情的不确定、甚至性取向的迷茫,可以說既有對都市人的生活反思,又有能令觀衆會心一笑的笑料。
多年後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也曾一度想過把片名叫《風塵三俠2013》,同樣講三個男性的友誼與成長,但故事重點已經從都市情感的話題,擴展到一代人的創業史,隻能說時移事移,還好沒有沿用該片片名。
《新難兄難弟》1993年
從貼近日常生活的故事,到回憶一代人的童年,《新難兄難弟》的故事讓兒子穿越回過去,與本來不曾認同的父親對話,最終父子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在這次奇遇中得到和解。
時空的錯位本來就是強喜劇設定,因此梁朝偉搭讪劉嘉玲,然後發現對方是他媽的劇情,就顯得非常自然,又讓你爆笑不止。

韓寒的《乘風破浪》正是沿用該片的設定,雖然故事背景從50年代的香港,換到90年代的江南小鎮,但關于童年的回憶與集體懷舊,卻是共通的。
年輕一代的冷淡與務實,被父輩年代濃濃的人情味所化解,最終還是跟随父親的腳印,完成生命的循環。
《金枝玉葉》1994年
1994年的《金枝玉葉》,故事設定非常超前,電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性别模糊的年代。
扮男裝的袁詠儀,因為中性的外形被唱片公司簽下,因為經紀人覺得她的形象“男女通殺”(隻能說這部電影就是神預測,多年後李宇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紅大紫),之後介入音樂制作人張國榮和歌星劉嘉玲,三人性别錯亂的三角關系制造了不少笑料。

UFO票房最高的電影非《金枝玉葉》莫屬,當年這部專門為張國榮量身定制的電影,消耗了UFO前期積累的大量資本,而後也獲得了豐厚的票房回報,當年突破3000萬的票房,讓UFO異軍突起,進入一線電影制作公司之列。
結語
盛極而衰總是無法避免,《金枝玉葉》之後UFO的電影制作規模逐漸擴大,兩年後的續集暫且能保持第一集創造的熱度,但後續的《救世神棍》、《仙樂飄飄》、《嫲嫲帆帆》等片卻在逐步上調的投入下,無法獲得良好的市場回報,勉力支撐後UFO終被嘉禾招安,成為嘉禾的衛星公司。
文藝喜劇的輝煌過後,UFO三位主創核心——陳可辛、張之亮和李志毅,在創作上各有不同的方向。
張之亮趕在回歸前,拍攝了表達身份認同缺失的《自梳》(1997年)。
李志毅在日本,拍攝了金城武主演的《不夜城》(1998年)。
陳可辛也迎來了導演生涯最重要的作品《甜蜜蜜》(1996年),之後轉入内地市場,是最早一批到内地市場,制作商業大片的香港電影人,多年的試錯之後,無論是作為導演還是監制,始終佳作不斷。

最初的UFO衆人中,留下的奚仲文和葉錦鴻,之後也分别交出了《安娜瑪德蓮娜》(1998年)和《半支煙》(1999年)兩部佳作,但随着盜版沖擊、金融海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香港電影市場已難複當年的盛世,UFO曲終人散,已是不容回頭的事實。
歡迎到評論區一起讨論香港電影的話題!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随手點個贊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