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南風戀”,不管追了多少年,依然是不變的迷妹臉。耶律皓南這一人物形象,也深植在每一個由小女孩變為美少女再到最終成為了中年大媽的南迷們的心裡。我們一直在變老,而我們共同的南哥這一經典熒幕形象卻永遠定格在初次遇見的那一刻,從此時光凝固,我們也将一片深情相許。

        光陰如梭, 歲月易逝。伴随時光流逝,不管是我們深愛着的南哥,還是期待中的南風戀在時光的流逝中,其藝術形象和故事内容都在南迷們的不斷豐富下逐漸變得更加立體、多樣和豐滿。

      喜歡南哥,注定繞不過南風戀。不管是南迷們的藝術再創作下的同人文,還是關于南風二人的各種分析向,不難看出南迷們對南哥飽含的深情。管它是因為喜歡南哥而支持南風戀,還是因為南風戀而喜歡上南哥,最後的落腳點都在:我喜歡上了耶律皓南身上。對南哥的贊許,寫的頂好的大概就是那篇上了百度百科的《猶言無心,何以遣情》。而咱們中華大地上卧虎藏龍者不少,對于南哥的評價和美贊更是多到不勝枚舉,随便一出都可能是一篇驚豔之作。把南哥放在心裡喜歡,看南迷讴歌下的南哥,不如我們就來聊聊南風戀吧!

        哎呀,好雞凍!說了那麼多廢話,終于到正題上來了。俗話說的好:不看南風戀,怎麼能get到南哥的魅力(畢竟細節見人品啊!)。在這裡我要很負責的說一句,南哥雖然是反派 ,但是有一句話揭示了南哥的本質,也揭示了為什麼大家多年來風雨無阻也要不停歇的喜歡南哥的理由,那就是“本性是君子,如何做小人”。順便說一句,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南哥了,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看了《穆》劇,曾經我一度也很糾結、很矛盾,認為自己有變壞基因和潛質,不然怎麼能喜歡南哥這樣的大反派、大魔頭呢?在真情流露中不斷和自己做思想鬥争,故意不喜歡實際喜歡的不要不要的。還是太年輕了啊,要問我到底有多小,我隻能告訴你最大不超過讀學前班的年齡(真想不到自己小時候就已經那麼好色了!哈哈哈......)。後來我上初中,我的死黨說她喜歡了一個講楊家将故事的劇中人,還是個反派,我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南哥,結果還真是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居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南哥,還拉了個群。真的不知道是我的眼光太好,還是什麼?我一雞凍得又跑題了?(這一跑題拉低了我文章的質量。)

        題跑的再偏,還是要言歸正傳的,雖然南迷們續寫南風同人文的很多,但是我還是最喜歡《穆》劇第一部裡面的南哥和排風,畢竟沒有了林偉辰的塑造南哥就不是南哥了,其次不想破壞第一部的人設,因為正是有第一部的人物設置,我們才能喜歡他們啊!實話說,第二部裡面的張牛,要發自内心去喜歡,我覺得有點困難,人設崩了,林偉辰的演繹和完美南風戀結局也救不了,不然哪裡會有同人文存在。

正是因為第二部南哥變得不是我們期待中的南哥,才會有很多南迷續寫同人文,力求在維護南哥人物性格和人物氣質的基礎上,使南風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按照第一部我們喜歡南風這對的伊始來看,我真的還是要很負責的告訴大家,南風在一起真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俗話又說的好:相愛容易,相守難。南哥和排風有真感情沒錯,但是南風之間代溝也很深,準确的說是三觀不一緻,追求不同。

  南哥和排風的格局不一樣,這是由他們的出生和成長環境決定的,南哥是雄才大略的人,好男兒志在四方,而且南哥背負家仇國恨,包袱也很重,他有責任和義務去複國、去雪恥。排風不像穆桂英很強勢,是天生的領導者;排風更像是追随者,沒有強烈的欲望和野心,排風很重視感情,在她看來感情高于一切,所以她努力向皓南表白,讓皓南給她一次機會,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排風說給一次機會的前提,那就是排風所說的另一句話:等你變成我心中的皓南。排風認為既然相愛了是可以放下一些東西去成全愛的,并且皓南的一些做法是排風無法認同的。然而,皓南非常的清楚這幾乎不可能,所以皓南說了一句:“那些是我的家仇國恨,我不知道如何放下。”至于去尋求楊家的幫助,更是不可能。排風認為可以,但她忽略了楊家之于皓南,就如同盧善衡之于她,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以要抛卻各自認定的東西很難,這裡也體現出了男女思維的差異,男人很理性,如皓南,最後還是抛下了排風,因為在皓南看來他們之間不會有結果,這不是以兩個人相愛就能決定能獲得好的結果的。而排風更多是感性,認為皓南本身行事不夠磊落,手段過于殘忍,隻要皓南放下一切,成為她心目中的皓南,在一起又有什麼問題。

  顯然皓南承受的包袱比排風重,不是輕易可以放下的。也是兩個人三觀上存在沖突,但是三觀上的不合,不妨礙兩個人相戀,但是要相守可能很困難。我們作為有社會閱曆的成年人都知道,相愛和有愛固然重要,但是那僅僅是生命中的一個部分,世間沒有絕對的愛,誰也不是沒有愛就不能繼續活了,愛情作為生活的調劑,情感支撐的重要部分固然可貴,但是絕對不是生活的重心和主要部分。所以南哥非常的清醒,如果說南哥和排風的相愛是意料之外,那麼,排風的出現就是讓南哥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愛和被愛,就是情理之中,可以說是一種命中注定,如果沒有一線天的相處,不會有兩人感情的升華。但是一旦離開了一線天,兩人就會面臨立場不同的對立,他們相愛沒錯,但是他們注定難以在一起,他們相愛本身就注定了悲劇的結局,這就是一種在劫難逃。

《穆》劇的編劇應該是相當偏愛這對了,想破了腦袋讓這對最後在一起,實際上是違背了第一部的人物設定的,沒有連貫性,缺乏根本邏輯。但是隻有以這種方式才能使這對在一起,否則任何其他方式都難以消磨兩人的觀念隔閡。而編劇通過賦予皓南新的生命,新的人格,塑造了一個嶄新人物張牛來平衡和消磨之前在皓南和排風之間存在的隔閡。你說張牛是不是皓南?哪看哪不像,但是他确實是啊,内核沒一點像,即使恢複了記憶,也無皓南的一點半點氣質和神韻,但是粉絲隻愛耶律皓南,而排風不管是皓南還是阿牛,即使滄桑了容顔,那個人依然是她最初認定的那個人。從另一個層面說,張牛式的皓南恰恰符合了排風的需要,皓南,終于成為了排風心目中的皓南(觀衆的皓南止步于第一部,編劇說:排風的是官配是皓南,不是皓南粉絲,一切都是為了排風,明白!但看第二部的阿牛,有的時候我也常常細思極恐,感覺向男神皓南含冤入獄十年後,出獄後就變成了張牛)。

  吧啦吧啦!我說了這麼多,必須停手了,不然結不了尾了。後會有期,再約,下次接着聊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