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豆的舞女》電影版

“因差别而互相吸引,因差别而分道揚镳。”是我對《伊豆的舞女》的總體感觸。小說開篇,便提到了男主人公“我”頭上戴的那頂高等學校學生帽,帽子在小說全篇是一個身份的象征,也是男女主人公之間不可逾越的一道橫溝。中間,“我”買便帽,試圖打破這種差異,融入他們的生活。最後,“我”還是不得不戴上皺巴巴的學生帽,重新返回自己的生活。

...

山口百惠版薰子

印象中最深的是男主人公看到有人調戲薰子時,打碎了燈,最後還是倉皇地回到書桌前捧起了書。這與其叫一種懦弱,不如是一種必然和暗示:他終究改變不了什麼,他最終隻能重新回到屬于自己的生活。除了善意和金錢上微不足道的幫助,他能做的終究是有限的。甚至是結尾,旅店老闆娘的話還在他的耳邊回響,他已經默認和接受了社會對于藝人的看法。或許,他本來心裡就有這樣的看法。小說多次通過茶店老闆娘、旅店老闆娘、榮吉媽媽的話來體現了賣藝人卑微,甚至讓人鄙夷的社會身份,第五章結尾更是直接點出:“乞讨的賣藝人不得入村。”

...

山口百惠版薰子

小說中的薰子,盛裝濃妝使十四歲的少女被“我”誤認為十七八歲。山口百惠版薰子則清淡很多,像一朵清麗的山茶花,柔和得恰如其分。那場在浴場的戲,她純真美好的如同陽光下的維納斯。電影版增加了男主與薰子的感情戲碼,包括薰子在窗口折紙鶴等男主。男主出現前,曾有一個學生從薰子的窗前經過。它解答了小說中的疑問:薰子喜歡的是男主人公的學生的身份,而是他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後者。男主從家裡離開的那場戲,近景薰子在哭,遠景男主離開,畫面的邊緣還有那隻小狗。沒有直露的台詞,悲傷呼之欲出,卻不會覺得濃郁和壓抑。

每次讀小說結尾,都覺得很平淡,特别是增加了一個需要護送的老太太:“薰子之于我,也不過是衆多事件中的一個吧。”“我剛和人分别”,眼淚像是對一段經曆的終結,一段回響起來有些甜蜜有些暧昧有些難過的經曆。

...

薰子送别男主

影版結尾給了薰子很多的鏡頭特寫:由被動地沉浸于悲傷,到跑到對岸久久地揮着手帕。不舍的也終究要舍去,對薰子也是一段經曆吧!他隻是薰子這趟旅行中的一個過客,無法也不能改變什麼。他日席間薰子腰間的鼓聲響起,他早已消失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