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 长别离/扑朔迷离
漫长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的剧情介绍
前身为警察的菲利浦马洛(埃利奥特·古尔德ElliottGould饰)现在干起了私家侦探的活计,尽管他做事极为低调极力避免被卷入麻烦的漩涡,但麻烦事仿佛长了眼睛,紧咬着他不放。这次亦然,当老友深夜找到马洛让他将自己送出境外时,看着他躲闪的目光,经验老道的马洛心中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警察就以协助老友杀害妻子的名义将马洛捉拿归案。
在得知了朋友命丧黄泉的消息之后,对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马洛发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一个美艳的妇人找到马洛,委托他寻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两件看似无关的案件,却再暗地里相互关联,不知不觉中深陷阴谋中心的马洛这次还能和往常一样化险为夷吗?
在得知了朋友命丧黄泉的消息之后,对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马洛发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一个美艳的妇人找到马洛,委托他寻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两件看似无关的案件,却再暗地里相互关联,不知不觉中深陷阴谋中心的马洛这次还能和往常一样化险为夷吗?
漫长的告别TheLongGoodbye(1973)的影评
7.22.2024
罗伯特·奥尔特曼在晚期作品中重现了钱德勒的小说,在这里,人们可能不能为PTA继承奥尔特曼的电影风格找到借口。但有趣的是,当PTA尝试拍摄托马斯·品钦的《固有恶习》(2014)时,他就像一个天真的作家迷,而当奥尔特曼重现文学作品时,却 ...
做一些无聊的区分—关于中距离景别的使用
1⃣侯孝贤、《飞向太空》etc..:也许是由于色彩的差异在画面之内形成的区隔从而产生了一种“横向的景深”/或是背景和物件清晰的纹理/或是焦点不只集中在人物身上,也在其周围当中凝视着。此时画面内很多个要素都是会参与到电影的叙事建构当中 ...
造型之谜
文学改编电影,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三十万字的信息量取舍进两个小时以内(当然奥特曼绝不是对长电影露怯,我们都知道的是他有更好的办法),并且保留重要的特征,“美国”。牵涉对比的东西,电影设立了通透而又模糊的空间:几乎是被玻璃包围的所有时 ...
这货不是马洛,这货只是个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卢瑟。
跟小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但我好喜欢这个被猫闹醒儘管发著牢骚还是给他买猫粮又爲了猫大为不安的马洛啊,对门住著韵律操健身的四个姑娘,对异性的寡淡,多么的70年代。主题歌有三四个演唱版,好听得不得了,串起了整个电影。
罗伯特·奥特曼的反黑色电影。1.古尔德饰演的马洛太迷人,善良而絮叨,为友情赴汤蹈火,却无力回天,恰似被从50年代抛入到70年代,在这个混乱而信仰失陷的社会里无所适从。嬉皮风格后启PTA[性本恶]。2.影片运用大量前景遮挡或玻璃叠影,加上褪色处理,呈现出一个模糊、暧昧而混沌的世界。3.身为猫奴,却在一开头就被挑食的喵抛弃,此后遍寻不着,之后又在作家家中被狗威胁。4.海明威范儿的抑郁作家与短暂现身的年轻阿诺。5.各种有趣而丰富的细节/闲笔:模仿老电影男主(史都华与格兰特)口吻与过路司机对话的保安,住在马洛隔壁的一群整日在阳台上半裸练习瑜伽的嬉皮女郎,被马洛调教的蠢萌跟踪者,还有全身绷带男(想及[怪房客])送的口琴。6.极重视领带的马洛,却有着随波逐流式的口头禅:"It's Okay with me." 7.片名大赞,送别旧时代。(9.0/10)
导演对动物的驾驭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试着跳开原作去审视电影,发现还是挺难的。阿尔特曼给了马洛新的定义,尤其是那个光怪的70年代。非常不喜欢埃利奥特的表演,絮絮叨叨的像个精分碎嘴子、
能把硬汉拍成二货也是门技术。钱德勒的冷峻对白全没了。
“这是奥尔特曼的马洛,而不是钱德勒的”+1 想当初我是怎样喜爱这本书!
PTA改编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像个犯花痴的小粉丝,罗伯特·奥特曼改编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却被菲利普·马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两部片子却又在突破类型限制方面都做的不错,感觉现在的马洛挺招人喜欢的,混合着1970年代的社会乱象,骨子里依旧有着黑色电影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