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d'uncurédecampagne(1951)的剧情介绍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Laydu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d'uncurédecampagne(1951)的影评
来自戴锦华老师的解读
1.安德烈·巴赞:我们去观看布列松的时候,真正引发我们注意的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存在的观相术。2.布列松不是一个用心理学来作为展示人物、勾勒人物的手段的导演,相反,他是一个魔术般的,具有洞察力的,带有哲学和神学深度的一个相面人。3. ...
2024.1.2
非凡的“忠实”改编(容许我用这些平凡的词描述这个改编,这不意味着我在下文不做解释,而是仅仅通过情绪表达我对此作的敬畏)。这是完全一部取悦了一切人的电影,无论是文学受众亦或是电影受众,即使部分影评人在平淡的表演上口诛笔伐,但其平淡的言 ...
Cliche1
《乡村牧师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布列松的第三部作品,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小说。《日记》通过一系列事件对青年牧师的角色进行塑造,片中多处展开对宗教、上帝及信仰等议题的讨论,使整部影片充斥着超验主义色彩。 影片展现了布列松 ...
“这是电影与文学从思想到形式平等地表现出独特艺术性的第一部电影”
别不懂装懂了。没有基督教背景就是看不懂。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省察的人生却处于长久的痛苦和偶尔的救赎中……
忘不了这个男主角,他有一双很像卡夫卡的眼睛和忧郁。
布列松的第三部长片,拥有震颤灵魂的力量。影片由贝尔纳诺斯日记体小说改编,文学性浓厚,观影时总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斗争、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分裂,沉重压抑,启人自省。大量的旁白和以近景特写为主的镜头编排(模糊与省略环境)使观众直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9.5/10)
看完《乡村牧师日记》,我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自身的现状,无论是通过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实在是无法忍受每天和孤独痛苦地博弈了。感谢布列松,给了我充裕的两小时来自省,尽管我知道从此过后我也不会变的更好一点
我错了布列松,首先我不是教徒,看的时候没办法投入,其次我真的太疲倦了所以睡得很香。~~~
#重看#4.5;这部虽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力秉忠于原著,然而作者并不满意改编),但日记体的思辨口吻和精神上的探索、内心激烈的交战和自我辩驳,仍然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的某些印记,看完本片才能明白为何布列松数度改编陀/托翁。诚如巴赞所言:“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媲美的影片,而是一个独立的美学实体,它仿佛是由电影扩充的小说。”生理性的病痛与精神状态的折磨同步,在近乎苦味的纯净心火焚烧之下,他终于明白人类沟通的无望,并为自己打开通向永恒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