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2014)的剧情介绍
20世纪30年代,20岁的张乃莹(汤唯饰)逃婚求学,却惨遭抛弃。投靠未婚夫汪恩甲(袁文康饰)后的张乃莹依然躲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好在遇到了在报社工作的进步青年萧军(冯绍峰饰),两人相知相爱。通过萧军张乃莹认识了女编辑白朗(田原饰)、罗峰(祖峰饰)夫妻以及聂绀弩(王千源饰)等文学作家,改名“萧红”后的她得到了鲁迅(王志文饰)、许广平(丁嘉丽饰)夫妇的首肯,随后又结识了了胡风(冯雷饰)、梅志(袁泉饰)夫妇、蒋锡金(张译饰)、丁玲(郝蕾饰)、端木蕻良(朱亚文饰)等人,在同时代作家的互相鼓励之下,虽然战事不断、颠沛流离,萧红却逐步走向了创作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2014)的影评
炮火隔了岸,就像看烟花
《黄金时代》长久地被我放在“知道但一直没看”的地方。三个小时讲述一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远远不够,但对于“爆米花电影”爱好者的我就长过头了。从前,我是没耐心花如此长的时间了解一位作家的。直到我专业课上到“东北作家群”部分,看到萧红“投名 ...
这部电影里看不出黄金时代
看完了《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之后,对萧红很感兴趣,就找来了她的这部传记电影来看看,把书评影评放在一起写完。《黄金时代》这部接近三个小时的片子,最触动我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萧红和丁玲相见,两人谈天,萧红是一位独特的女作家,丁玲也是, ...
杂记
伪访谈的形式,叙述视角也是偏于客观冷静的。 很喜欢的一个片段是萧红与萧军在“特别好”的餐馆大吃一顿后,走在雪夜中,像两只笨拙的企鹅。突然,萧红顿下——鞋带断了! 端木拥抱萧红的时候说“你自由了”。一个人的“自由”取决于一段关系的 ...
因为萧红,我爱上了这部电影
因为这部影片,我买了两本萧红的书,一本小说集,一本散文集。我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笔之纯净,视角之童真,内容之残忍,棉中带刀,我当时就很佩服这位作家,但我没想到,她是一个受过如此苦难,且一生颠沛流离的人。她的身上有一股“敢”的气 ...
腮红下的血
伊倚在红热边,积了陈灰煤味的床吱吱呀呀的呻吟,伊舔着笔头,唇尖一点浓浓墨迹,寒天冻得笔干,露出道道晶白,像盐,却一粒也无味,伊明白床何以呻吟,一床草席,一条薄毯,好多的书,重叠的信,没有一丝暖,拦不住太多的风,还硌的床板生疼,伊明白 ...
《黄金时代》
喜欢萧军为鲁迅先生点烟 一根火柴点着了周树人的烟三郎正要继续为自己点烟但火柴却不小心熄灭时两人自然而又不失礼貌的笑声喜欢豫才邀请二萧聚会Miss徐带着周海婴出场小海婴那稚嫩的绍兴话他对萧红说“姐姐侬好漂亮啊”喜欢那个夜晚萧红和端木在 ...
正如网友调侃的“被嫌弃的萧红的一生”,电影本身在遭受同样的命运。无聊、睡着,看不懂,类似声音一直充斥在周围。昨天自己去看,却发现电影在风格手法上的主观前卫与内容上的客观平和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不禁感慨,有些电影,你只配错过。为什么有些人不懂什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无知呢?
如果有人问我推荐不推荐这电影,我也不好说,我必须得承认这电影并不适合所有人观赏,如果你是那种觉得一个黄瓜必须要开一朵花,接一个瓜的人,那就别去看了,如果你是那种能接受它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的人,如果不愿意,你也不会责备它的人,那就不妨去看看
拍成了被嫌弃的萧红的一生,汤唯就差说生而为人对不起了…感觉编剧完全放弃理解人物了,在没有想像力的同时又脑洞奇大,全程槽点。
陌生化的尝试在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对于刚刚培养起来的院线观众而言,必定是过于先锋了。这就好像撑杆跳一样,有一个人成绩一直是两米,他跳过了两米就可以拿第一,可是他挑战两米二,失败了,于是等于没成绩,这跟那些永远跳不过两米的人是不可一概而论的。电影需要探索,而探索有风险。
很大胆的尝试,虽然前20分钟很不喜欢这样的叙事体,但后面情怀打开后也不免觉得适合追忆。印象最深的是丁玲跟萧红谈她从作家到革命斗士的转变:郝蕾和汤唯抬起头,从摄影机里注视着观众的眼睛。设计得最棒的一个镜头,同时演得也是最漂亮。《呼兰河传》中祖父过世后就该结束了,萧红的那段话收尾即可。
1. 伪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有新意;2. 清楚表现了作为一个人的萧红是怎样的个性--固执、激烈、柔软和黑暗之痛;3. 对作为作家的萧红暧昧不明,多采取侧面评价手法,结尾的盖棺定论是大败笔;4. 汤唯的气质与萧红的激烈生命力有差异,郝蕾反而更为合拍;5. 许鞍华对复杂视角人物的把握缺乏力度,剪得涣散。
编剧极差。对观众说话的处理(叙事与评论混杂)失当,做成伪纪录片或是更好选择。把萧红拍成了被自由的弱女子,其余人物平板无趣,惟鲁迅和锡金尚可。文学台词在电影中之违和。画外音之赘。电影语言缺失,或陈词(蜡烛灭了)。但总之,许导毕竟是有野心的失败,好过那些一心想赚的电影。
内地文艺片演员表演训练班朗诵课文大接龙,水准从进阶级班干部到入门级关系户不等。难看到如鲠在喉,如坐针毡,丝毫无情感代入。细分是有两层间离,一层是影像上的打破第四堵墙,二层是由文章引用书面体代替口语台词表达,二者直接破坏了电影的本质肌理,导致最终的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