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血LeSangd'unPoète(1932)的剧情介绍
《诗人之血》,是法国人考克多纵横于诗、小说、戏曲、绘画等创作世界后,作为走向电影世界的第一作,也是当时盛行的先锋派电影(avant-gradefilm)代表之作。披着假面具的考克多和写着“诗全部都是纹章,所以,有必要读解诗人的血和眼泪。”的字幕出现在观众面前,全篇洋溢着主人公那异想天开、荒谬无规的世界,考克多的要素(个人的体验、私人的神话世界),通过把电影技巧融合在自己的“死与再生”的独特观念来展现出一个形象化的故事,影像的时间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的瞬间得到了意义上的统一。电影对于考克多来说,就像是能够实现“不死鸟术”的魔法媒介,他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表现方式的,衍生于边缘生命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他对“艺术家死而复生”的命题作终生的反复追求。
诗人之血LeSangd'unPoète(1932)的影评
意象与血——主客互搏与艺术的胜利
科克托重新用象征式的手法将之前的艺术形式呈现到电影之中,动态的事物和行动的变化,一直在碰触内在的那种主旨,同时在外表中发散更多可能性。实际上,科克托的思想是复杂的,也就是不全然是象征数量的对等关系,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暴露出来,这个整 ...
对一些细节的愚见
rt关于主角肩头的五角星,反复看了很多次,发现在嘴巴转移到手上的伤口之后便被擦去了对主角背后五角星的特写像是着笔于美好的肉体上的署名,标记为自己的这部电影中的所有物,又像是提醒观众这是他自己,赋予他行使自己灵魂的部分权利这里看不太清 ...
掌中之嘴,以口唤醒雕塑,穿过镜子来到旅馆透过钥匙孔看到各种光怪陆离,雪仗中的崩塌和谋杀、性命攸关的赌博与看客,重塑的雕像。影片旅馆前的段落都挺有趣,后半段政治意味更强了些。口与生命、房间与世界、在尸体上的赌博、作弊与反作弊的神,作者和观众的想象力大赛。对于电影和诗的理解都很深刻。
第四个插曲:儿童守护天使抽去诗人的一张纸牌,即象征使其丧失与女性正常性行为的能力,在阳痿的自卑心理作用下扣动扳机,恐女及同性暧昧意味由此表露出来
超现实主义的影像装置传承自梅里爱,事实上仍然是一种杂耍,但是这种杂耍的目的不是趣味性,而是用来捕捉自然无序状态。这种装置仍然是基于模拟物,和数码特效的感知经验不同,比较容易让人产生诗意的联想。
拒绝隐喻!
让·谷克多首部电影(短片),法国先锋电影名作,“俄耳甫斯三部曲”之首。碎片化、无严整逻辑的形式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电影(尤其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区别是不若超现实作品那般散乱恣肆,片中还是有部分情节,主题基本也围绕着【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死与生】。各种形式与材料的雕塑(包括轮廓、骨架)也是核心。画上的嘴转移到手上并被画家拿来与自己的口接吻以及抚摸身体(性意味明显)的创意非常巧妙。进入镜中空间(海水迸溅效果)后在走廊上扒着墙吃力地(如同处于失重空间)逐个房间偷窥的段落似[盗梦空间]前奏,还有贴在墙面或天花板上边舞动边发出丁铃当啷噪音的女孩。多次自杀与复活。黑人天使、两性人与俄耳甫斯雕像也极富意味。技法上借鉴梅里爱魔术,倒放慢放停机再拍与跳切。PS:修订翻译+逐行重调了字幕~(8.0/10)
#CC#科克托真是当电影做「综合映像」来玩,用诗歌、绘画、雕塑、装置、定格动画来表现回忆 — 影像,特别是用蒙太奇来展示时间上的并置:诗人透过阿拉戈林荫大道一个酒店房间的缝隙,看见拂晓时,墨西哥的温森斯的战壕里一个士兵被枪决的场景。
“诗人是很孤独的,他体验着他创造的东西,深刻到他的一件作品的嘴像一道伤口一样留在了他的手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盾形的纹饰,它等待着被破译,“他爱这张嘴,说到底,也就是他爱他自己。后来他试着摆脱这张嘴,他把它放到了一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上。这个雕像有了生命。她报复的把他带进可怕的冒险经历。”打雪仗是诗人的童年,当他跟他的缪斯、他的荣誉、他的命运玩这局牌的时候,他作弊,从童年里获取他本该在自己内心汲取的东西。由于试图让自己得到人间的荣誉,而掉进了“永生那致命的烦恼”。
30年让谷克多,奥菲斯三部曲,超现实主义。掌心干涸如伤痕的嘴,镜中锁孔窥视的房间,醒而复睡的断臂雕像,物理时间一瞬与心理时间四场的完结统一。驰骋于多片艺术领域的谷克多将诗的特质带入电影,结合早期电影特技探索诗人内心与永生命题。“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盾形的纹饰”,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