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年末最后一期辩题,再次体现马东的老道:
如果一生平凡,你会后悔吗?
辞旧迎新,总结反思。
而新一任BB king 詹青云的拆解,又道出鸡汤背后的朴实。
她说——
人生有许多活法,许多绚烂的瞬间,但人生终究归于庸俗,拥抱平凡。
但。
Sir想在这个特殊的新年,再问一句:
你,真的能接受吗?
一部奥斯卡大热,适时深挖这个议题。
《朱迪》
Judy
本届奥斯卡影后最大热门之一。
久违的演技女将,蕾妮·齐薇格主演(也是《BJ单身日记》主演)。
Sir推荐它,不仅因为演技精彩、细腻。
但更想借故事讨论:
平凡,真的是我们难以启齿的隐疾吗?
1.
出身不凡
谁是朱迪?
朱迪·嘉兰,Judy Garland。
刚说出来,可能一时想不起来。
如果看下面的图呢——
1939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经典童话,影史开拓性的奇幻电影《绿野仙踪》。
朱迪就是小女孩桃乐丝的扮演者。
米高梅一手炮制、培养出来,炙手可热的童星。
有多火?
当时,连玛丽莲·梦露都是她的粉丝。
片中,演唱歌曲《Over the Rainbow》家喻户晓。
成年后,成为片酬最高的女星,代表作还有《一个明星的诞生》等。
美国电影学会在20世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排名第八。
《朱迪》就是以她为主角的传记片。
但讲的不是以上辉煌。
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的朱迪。
不猎奇,不渲染,就说两点。
她的一生与少数性取向人群羁绊很深。
生父、四任丈夫中的两位,还有女儿嫁给的男人,都是同志。
她的离世催生了边缘群体划时代的维权事件,石墙事件。
她被大公司商业利益所绑架、扭曲,失去了独立完整的自我。
像今天的韩国练习生。
13岁签约,被严格管理、限制。
生母毫不反抗,甚至当她摇钱树。
曾怒吼:你出去唱歌,否则我就把你绑在床柱上,把你胳膊打断!
青春期,公司为了保持她“洛丽塔”的状态,连生日蛋糕都不能吃一口,逼着她用绷带固定乳房。
所以,丰满、健康的乳房是一种罪过?
△ 晚年照片都能看出依然有不太舒展,所谓小女孩的体态
米高梅用药物来调节童星们在片场的紧张状态,为了让他们能够在精疲力尽时还能应付高强度的拍摄时间表,逼着吃镇定剂。
朱迪一生睡眠质量极差,数次陷入抑郁,还有过自杀行为。安眠药是她必不可少的“食物”。
还记得关于“绿野仙踪”以及桃乐丝另一种经典的,“残酷真相”的文本解读吗?
奥兹王国不过是天堂的另一种面相。
而在飓风中失去家园的桃乐丝,跟其他被抛弃的普通人化身(稻草人、锡铁人、狮子等)穿过死亡,在无休无止的流浪中获得永生。
朱迪就是好莱坞的桃乐丝。
2.
抵抗平凡
1968年,朱迪在伦敦进行了为期五周的演出,这也是她最后的一次系列秀。
次年,死于服药过量,享年47岁。
电影《朱迪》聚焦她人生的最后阶段。
为什么去伦敦?
跟经纪人、管理层闹掰了,分不到钱。
因为没钱,大明星在酒店的套房被取消,不得不让孩子睡在出租车上,最后拜托前夫(之一)收养。前夫“趁火打劫”,讥讽她没钱没能力,要求抚养权。
为了钱,她答应去伦敦演出。
可是健康问题就像定时炸弹,让她对自己的状态很不自信。
在见到伦敦团队时,五星级酒店套房里,接待助理穿的是薄套装,她裹着皮草,还抱怨冷,这是心态的生理折射。
第一次开嗓前,紧张到酗酒,不想面对,最后还是被助理像绑架一样从房间里拖出来,推上了台——票都卖出去了,不唱也要唱。
此时的伦敦乐坛,披头士已经崛起,成为年轻人更痴迷的偶像。
朱迪,毫不客气的说,仅仅是那些正襟危坐、矜持体面的中老年朋友的偶像。
他们都已经快要被淘汰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此时,压在朱迪身上的痛苦对于旁观者来说都清晰可见,可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粘稠、凝滞、混沌。
就像雨季前的闷热,让人烦躁到想疯,却没办法发力。
还好,经典的好莱坞套路来了。
在一次差点就要搞砸的“最后演出”中,朱迪还是放下一切脸面、顾虑,选择了演唱童星时唱的歌《Over the Rainbow》,引起全场大合唱。
中老年们朋友依稀看到“少年的我”。
一切在平凡中得不到救赎的,在电影的煽情结局里获得暂时的平复。
最后,字幕交代了朱迪的结局。
电影拍的就是这么个故事。
不得不说,《朱迪》作为传记片不算特别出彩,也没有拍出人物的厚重。
豆瓣7.4,在Sir看也略高了。
两个维度,稍欠火候。
第一,音乐歌舞部分。
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炸裂,几乎复刻的Live Aid(1985年大型摇滚演唱会),拍出“人生海海”的大水花;也不如Lady gaga版《一个明星的诞生》的娱乐话题,男女主角以假乱真的化学效应和合唱金曲,几乎盖住剧情槽点。
第二,大概是为了维护情怀滤镜的完整。
导演用了闪回的办法,试图交代朱迪宿命背景的原因。
但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大概是为了维护情怀滤镜的完整性。
sir大胆猜测,过于暴露残酷真相,好莱坞真吃不消。毕竟,朱迪是“家生女”。
所以,对于不了解影史的观众来说,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太过小儿科,毒鸡汤。
老板在“洗脑”:要想做与众不同的桃乐丝,就应该承受其重。
唯一有一点反抗意味的情节,就是小朱迪跳入作为道具的“水池”里,把妆容和戏服打湿。
但力度不够。
在Sir看,好的传记片不应是造神的锦上添花。
它必须残酷。
如果我们不能看到朱迪那些不堪的过往。
又如何看到一个女孩在华服之下,那个骨髓里都爬满虱子的妇人?
《朱迪》的问题就整体质量而言:
平凡与平庸,一字之差。
可惜,它选择了后者。
3.
不凡演绎
还好,BJ来了。
蕾妮·齐薇格延续了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表演的优良传统:
细腻的情感层次、强大的贯彻意志。
一张图就能证明齐薇格的功夫下得有多深。
△ 左为原版,右为剧照
太像了吧。
神髓在嘴唇——
她注意到了朱迪标志性,那有点病态、刻薄的嘴角弧度。
红唇则是为了掩饰紧张不安,聊胜于无的“保护色”。
除了形似。
齐薇格在神似上也可圈可点。
确实,真实的朱迪有过相当漫长、不堪回首的童年。
但是巨星除了是地位、身份,也可能是一种体质。
当朱迪克服心理障碍,走上舞台,当聚光灯追在身上,乐队响起时,绝大多数时间里,她就是绝对的queen,能够hold住全场。
气场全开。
除此之外,齐薇格也为这个角色有意识地加上一点点“傻白甜”的表演细节。
这是对闪回部分的呼应。
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让观众最终原谅朱迪的衰老、病态和歇斯底里,看到她灵魂深处那个哆哆嗦嗦、害羞纯真的小女孩。
△ 少女感的表情,在一生闪现
在被情人夸赞腿好看的时候,朱迪会毫不犹豫地拉高裙摆,秀出来,但很快也遮住,不好意思地扭起来。
还有她会模仿童话人物的口吻,跟女儿、儿子说,衣柜里有一个崭新的世界,甚至能打网球。
这一刻,她自己都是信的,逃避黑暗,进入梦幻。
等等。
所以,齐薇格塑造的朱迪层次很丰富。
最动人的一层,就是被苦涩、怪味包裹的一丝清甜,像童年的麦芽糖味道。
这种将两种观感截然不同的风格、状态平衡、融合到一个角色身上,对于齐薇格来说,就是她的看家本领,小菜一碟。
比如让她一跃成为一线女星的《BJ单身日记》。
是公主病加文艺女青年,外型臃肿,内心纤细。
还有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冷山》。
是在配角的位置演出主角的气魄,美国南北内战期间,貌不惊人的乡下姑娘却有不输贵族、士兵的勇气担待。
还有《芝加哥》。
寂寞主妇、野心家还有女性主义者,是一颗宝石不同侧面的射光。
纵观这些角色,能看到齐薇格演技上的统一:
角色的戏剧性背后,她要演的依然是一名俗世女子的爱欲翻滚。
普通女子,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平凡”话题。
回到《奇葩说》本赛季的终极辩题,你是否接受人生的落点在平凡。
结论是,没毛病,没问题。
平庸与平凡相比,差就差在一个人自我意识的独立和清醒。
我可以接受我穷、我老甚至生病,以及无人可以逃离的生死关。
但别忘了。
这结论还有另一层——
结局到来前,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是稀里糊涂、浑浑噩噩。
既不知道曾经深爱过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也不知道内心深处的忧伤、痛苦为何绵长、持续地影响、作用于自己的生活。
甚至,我都不清楚我的姓名与这具肉体、这幅魂灵如何建立联系。
正如朱迪的一生,与《朱迪》的一部传记片。
她的真实人生,有着无数大起大落。
但她给人留下的剪影,却始终灿烂。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平凡”?
要Sir说——
这世上,没有人记得自己曾经来过。
但我们留下的每一道微小的痕迹都不可磨灭,都将成为时间的分子。
这就是平凡的意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