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八百后整体感觉一般般:
1.为什么要把撤退表现的这么悲壮,况且还不符合历史,挺无语的。
2.角色构成主要是,怂包为主,英雄为辅,怂包从头到尾没有实质性的转折发展,英雄表现力太弱。如果是怂包到勇士这种发展历程又与领导层的英雄相冲突,且着重点表现出是上为辅的至下而上,这貌似又有点矛盾,也不知道意图是什么,很反常,不解。
3.正面刚的战争场面不多,而且视角着重于人物,宏观镜头较少(宏观场面有种科幻片的感觉),战争场面也比较混乱,不易把握战争总体状况。
4.泪点表现的比较商业化;场面调度不错。
5.影片长镜头较少,节奏较快,情怀缺乏情感基础。
6.“一面天堂,一面地狱”这种形式非常有对比性,既显得战争更加残酷,又体现出殖民者们的可恨;不过租界民众态度的转变让影片主旋律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7.至于为什么着重刻画逃兵这种底层人物,我也不是很清楚,个人感觉逃兵有种象征意味,逃兵这个角色的整个发展过程象征着羸弱的民国的抗日过程,无力抵抗,时而奋勇,终受重创。
8.影片还是有点点政治意味,没有光明正大的展现清光白日旗(当时可是象征着国家的精神支柱),XXX在结尾用文字挨了点边。
暂时就这么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