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如果说戛纳、奥斯卡等电影节大奖一直以来与诺兰隔着一步之差,那么这部片子将会使他离电影节大奖更加遥远,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必定会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
...

距离今日,于今年9月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诺兰新片《信条》已有十多日。片子由华纳出品,而这也是诺兰导演的第11部长片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仍然是诺兰自编自导纯原创的长片,并且耗资达到2.05亿美元,可谓大制作,而在大陆第一天上映时也有了5660万人民币且不断上涨的成绩,所以整体反响呈现大好趋势。

基于导演前作、惯用商业类型套路、对工的剧作、情感漏洞、哲学动作戏、人物动机模糊且呆板上给予6.5分评价。这一切源于导演对于观众的消费和影片所展示出的所谓烧脑但却无用的线索呈现,甚至是老套且不清晰的特工谍战主题。

毕竟诺兰作为中国知网搜索最多的国外导演,广大观众完全是可以值得一看的,尤其是推荐给诺兰粉和“诺学家”们去看。

基于诺兰优秀的前作《记忆碎片》、《星际穿越》《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等,所以在看到这个电影时,我是非常期待的,而看完《信条》时,我的第一反应认为这是一部基于前作多方面的致敬和整理出来的片子,其实就是在说——《信条》并不如他的前作。

单从这部来看,诺兰很爱他的观众,也开始迎合奥斯卡主流的政治口味,表面他心里对获奖是有一定渴望的,所以最终他既保留了观众喜爱的原有属性(错觉想象),也向影视圈层表现了妥协(白左、自由意志至上、平等主义等)。

在这个基础下,影片仍然对于观众给予了很大的观影愉悦和期待,而关于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其实是不少的。

例如他惯用的影片序幕呈现,利用强烈的视觉体验+主题的直接表达,展现这个影片中的规则包括信条的两层诠释:“Tenet”和坚守信条的黑人特工(被选召的男人)。

甚至还有一如既往对时间、空间的认知和想象力,在序幕之后,正片总是会让观众思考并怀疑每一个点,怀疑人物的行动,对应片中所给的真假画像和印度军火商的真实身份设定。简单来说导演就是让观众时刻思考:这个人是这个时空的吗?这一切是真是假?他们现在的行为是否倒放出来的?

这也是导演一贯的风格,为观众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观影情绪。

但在这部片子的最后他不但推翻了所有错觉,还给予了唯一的答案。这雷同于诺兰早期成名作《记忆碎片》,也区别于《盗梦空间》结尾所给出的旋转陀螺。

那我们再来看《信条》 ,其实就是《记忆碎片》 “倒放式”的叙事手法加上《盗梦空间》科幻时空概念的整合体。

不仅如此片中还给予了很多前作彩蛋,例如同来辨认阵营、时空的警徽和红蓝标志,对应《盗梦空间》里辨认现实与梦境所需的标志;例如男主被绑在椅子上向后倒下,并吃下药丸再度醒来则对应了小李子倒入浴缸从梦境醒来的情形;而结尾争分夺秒让过去和现在严丝合缝则对应了《星际穿越》里的飞船对准卡口……

可是,到了这部片子我想会让电影节评审和非粉丝向的观众越来越不买账。

这主要源于四点:快而重复的信息堆叠、开始出现裂痕的世界观、越来越立不住的人物情感、老套且死板的人物行动逻辑。

在150分钟的篇幅中,影评本能充实地展现出一个清晰的主题,但在整个正片中,堆积了过多无用的叙事线条,你追我赶的叙事节奏往往让观众还没反应过来“这件事你要讲什么”就已经开始讲下一件事,到最后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男主cp一队、女主的选择、印度大佬。

其余信条团体、三战、负责研究的女博士、乌克兰英国中间人、女主感情线、家暴的具体细节和缘由统统不再提及。

这明显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

在《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中我们能够明确地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一旦背离其后果是什么。那么在这个团体和人物行动时会交代得非常清楚,你要么再也醒不过来,要么就是永远在平行宇宙的裂缝中游离徘徊。而最终主角一定会触碰这个明确规定的禁忌,触碰后产生的后果让观众对结尾产生一个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和憧憬。

而在这个片子中,对于结尾的想象我们已能从开头得知,并且结尾的反转也都是可以猜测的,但是反派毁灭世界的行动动机既然是因为绝症+死于话多这点真的很无语,对于轻松得到改变世界的物质的BOSS来说真的过于轻松简单,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谁的智商受到了碾压,这一点比起灭霸来说真的差了不止一截。

而这个裂痕也有一部分就牵扯到片中所呈现出单薄人物情感和想当然的人物关系。

影片中男主为了接近最终BOSS,先是接近了女主,坐下来也不是很熟,突然男主的一句“你一定过得不幸福吧”,女主就开始从“我和我丈夫的感情产生了很大矛盾”这句话让女主回忆,闪回了结尾出现的游艇场面。

男主、BOSS、女主的是典型的三角剧作关系,但整个片中我既感受不到男主对女主的相互暧昧关系,也感受不到BOSS和女主的相爱相杀到底是为什么,这一切的出现得都显得十分刻板。

并且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家人的情感互动和男主对女主的行动逻辑。你说男主是喜欢女主这好像太牵强;你要说男主认为女主对于任务的存在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导演似乎也没想展现得如此理性,毕竟结尾疑似被家暴的女主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提前崩了丈夫,可这一切因果是如此想当然的合理。

而反派死后这个世界并没有被毁灭,不过这也恰好印证了“祖父悖论”——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它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说到人物行动逻辑,这片其实就是一个坚守信条的黑人特工带着高级时间概念承担起拯救世界并一直前行的片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能看到如此坚不可摧的信念来源,在这个任务团体人人都坚守信条,与最后的女主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可除了硬设定的坚定以外,两种意志的对比也完全不够,并且真的都是硬设定。

而除去所有观众Buff和前作思考,不禁让我们产生诸多疑问:动作戏全都是抱在一起前后摔是不是像极了WWE选手假摔对抗大赛?

仿佛知道一切的印度军火商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被杀的事?

既然有“祖父悖论”的存在,那保护男主的那个人其实是舍命违背规则拯救了男主的,也就是说在这个片子里的设定未来是可以去改变的,那男主有没有可能利用此去改变这一切?

人物的反抗动机是不是可以在挣扎一下后做出选择?开头提到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女博士是不是都是噱头?

一切的“天机不可泄露”是否大多为故弄玄虚?

即使是PG13的大众电影分类,但在类似于《盗梦空间》最激烈的结尾,虽同样采用了平行剪辑的叙事手法,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落差。不但让人看得有些困倦,片子还失去了他前作所涉及的少许幽默元素,在二刷的同时也否定了更多的优点。

当导演过于想消费粉丝和追求自己的野心时,这种中和是难以平衡的。这就好像片子在两个半小时快节奏还使人反应不过来的大量信息下,产生了所谓的烧脑一样,因为有太多信息是无法服务与主题的。

而我本以为会在《信条》 看到一个时空高概念所展现出的明确的主题,最后让人撕心裂肺并引发深思。但其实并没有,在观众反响中第一反应不但和我一样被弄得云里雾里,仔细想来其实导演能展现出出的核心的确不够统一。

它的主题本该像《降临》一般:“如果你预见了注定会发生的未来,你是否还会继续前往?”

又或者不同于《告白》里,松隆子的女儿被杀已然不可逆转,但故事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还原整个事件过程,让结果变得非常合理。虽然是讲了一个母亲复仇的故事,但这一切使得故事有了足够的张力。

但最终看来,两者不但都没有,还会让部分观众觉得认为:“你看不起我,你是不是觉得我连这点事都搞不明白。”

综上所述,这就是诺兰即使有渴望也没法获奖的原因。因为在观众和艺术两者之间一旦无法截取平衡,那最终必然会产生一个双双落空的失衡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