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往往高舉自己的高傲和民族自豪,卻不知道自己該自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由迪士尼出品并于今年上映的《花木蘭》在北美上映後,在國内9月11日相繼上映。影片在北美分級為PG13級(老少皆宜的影片分級),這也是迪士尼電影公司通用的分級,這也表明很多成人向的觀衆看不到他們所期待的刺激。

關于評分,個人給予7分,一來是保有對美好向往的熱情之心,二來是對于迪士尼的絕美的畫面風格和簡單純粹的慣用劇情。個人認為他雖然一直沿用着“為愛伐木累”的老舊主題,但在這部片是略有突破了,而且是比較不錯的真人電影。關于取景和故事環境的文化的功課大多都有到中國實地取景和收集素材,基于這個态度,所以整體仍然給予肯定。

這部片子在北美和評論網站獲得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好評度,但到了中國大陸,先不說還沒上映就有不少人給與一星評價并懷着冷嘲熱諷的态度,并且也再次表現了國内的網絡氛圍和娛樂環境的确是無法評價,隻能用“高傲”和“神奇”兩個詞給予表達此時的無奈。

迪士尼代表着全球最頂端的動畫公司,他所出品的動畫基本最後都是回歸家庭的一個結尾表達,無論是《尋夢環遊記》《冰雪奇緣》《獅子王》甚至是《海底總動員》等動畫,并且這些的評分在國内評分軟件甚至豆瓣上都是透明可見的,而劇作模式基本模式都是走着以成長母題為主的路線:主人公的自我潛力→幫助者和教導者的支持(師父或導師)→重重磨難→挫折和誤區→主人公的自我否定→超越引導者→成人式的英雄命名、功成名就,并偶爾收獲甜美愛情。

回頭來看,迪士尼曾經出品的影片基本都是這個結構,而且大家部部稱為經典,并對“做自己”又有了新的沖動。那請問同樣的東西,換成了真人電影,為什麼廣大普通觀衆就能完全忽略他的優點甚至斷章取義呢?

首先,我們看到國内豆瓣的評分在國内上映前隻增不減,評分也是持續下滑。

那我們反過來思考:是創作團隊的态度變了?還是觀衆的心态發生了變化?或者是說因為是真人電影而吸引了更多想要看R和NC17卻大大失望的觀衆?還是說大家根本沒想那麼多是帶着有色眼鏡去看的?

我給出的答案是:這些全都有!

這部片子總體照着結構出發,劇情都是可以推測的。值得一提的是以鳳凰涅槃重生來表現木蘭做回了自己,鳳凰的第一次出現是為木蘭引路,當正式出現的時候,剛好在影片中間部分,也就是說,那一次是她真正抛開一切帶着“忠勇真”展示出自己本來的樣貌。就好比《冰雪奇緣》艾莎女王離開過家散開頭發唱着《Let it go》做自己是一樣的,并且也是出現在影片中段。另外對于打鬥動作的設計和慢鏡頭的運用可以說非常的靈活,區别于很多片簡單草率的動作戲和為熒幕服務卻不細心的畫面處理。尤其是很多慢鏡頭的突出處理大大增強了觀衆的體驗感和在熒幕所感受到的震撼力,畢竟剛出台北美的設定本該是影院4D的。

而同樣用《冰雪奇緣》去做對比,這片子裡的所具有的先天力量和女權味道其實并不用去刻意歪曲。在這部真人電影中“氣”的展現和說明其實并沒有那麼浮誇,換句話說,隻要你堅守心中的信念一樣會變得很強并得到大家的認可。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而關于創作團隊,關于木蘭故鄉所設計的取景,是中國福建的土樓,而邊疆戈壁和沙漠的取景也全部原汁原味,并非空想捏造,從居住地到路途奔波,全部都使人充滿了溫暖于向往。對于創作者來說,這種天然的自然之景和人們思想智慧的産物,正是與迪士尼所想展現的東西絲絲入扣。

而關于皇城的戲份,大多來自于湖北襄陽唐城影視基地,想必大家也已因為陳凱歌的《妖貓傳》而知道這個地方了。在這片輝煌的古建築群中,我們仍然能看到一個想象中的唐朝夢。

而且對于皇帝出場的三次朝政穿着也剛好對應了每個階段國家所面臨的局面。從第一次的黑色莊嚴到第二次不戴帽子的本體外露(暗示後來的被設計),到最後戰争結束的金碧輝煌。

而為了找尋更多的原生态場景,迪士尼團隊走訪多地,最後将大部分戰争場面和室外拍攝選擇在了新西蘭。

而關于劇作的考量,雖然仍然會有像艾莎妹妹舍身取義的女巫存在,但回歸家庭後并沒有讓花木蘭和輝宏再一起名利愛情雙收,而是選擇了留白,而皇帝也并非設計為心胸狹隘之人,雖然将軍仍是無比的忠誠,并會像好的方向妥協。但這些種種都表明了創作團隊的心意所在,我也一直以為大家都會清楚一個好的影視作品是來自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可惜,大多數國内觀衆仿佛并不知道這一點,這也就是我接下來想說的——觀衆的心态其實并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在這個消費藝術靠娛樂苟活的年代;在這個大家仍然把投資多數花在車子房子的年代;在這個整體氛圍浮躁的環境下。人們永遠隻關注表面和結果,不在意過程和是誰去決定的這個結果并書寫了相應的過程,人們總是還是相信着新聞的一切,人們總是刷抖音一下午都不願意專心去看完一部電影或者一部音樂劇等等。

還記得我的一位老師曾經在課上告訴我們:“現在的人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缺少了一些信念和渴望。看個電影,如果不是花了錢把他老老實實釘在電影院,他可能永遠不會專心看完一部電影。”而現在看來,就算是在一個廣大觀衆可以共情的大影院,大家也未必能安心看完整部電影。我們從國内觀衆從豆瓣和微博的反響便可反證上述說明的一切。

另外,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早已忘記了我們積累多年的民族文化,很多優秀的傳統和文化在當今時代已經有了淪落為亞文化的影子。從大家多數反映的“不夠中國,老外不懂中國”和“為什麼找這些人去演”等就能反襯國民素質的格局它擺在了怎樣的位置之上。

而有意思的是,我有個朋友在和我聊裡面盔甲設計時,我先到一件事,也許那些說“老外不懂中國文化”和“不夠中國的人”,如果被人反問并尋求裡面中國文化的表現如何時,評論的人是不是大多都會啞口無言呢?也許他們就是想看非子供向和大型戰争場面、血腥暴力的人吧,可這個片的定位并不是R級和以上啊。不過這也充分展現了最吸引全球人們共同的三大傳播元素:血腥、黃色、暴力。

但可惜,迪士尼似乎真的隻出PG13,所以你看到的打鬥過程是不會有一滴血被濺射出來的。

關于大家所激烈讨論的演員問題,我想我可以說演員找的非常到位。不但都有打鬥戲的電影表演基礎,而且英語都是不尴不尬,形象也都是非常符合人物設定的,至于男演員,上映前在人家微博和圖片下評論好暖好帥,現在來了句“為啥找他”?我在想如果你們對于演員的國籍和輿論問題與全盤否定一個團隊的藝術品,那和一人犯錯,全村滅族這種做法的人有什麼區别?你們不想再看到好的片子出現所以要以絕後患嗎?我覺得國内的娛樂環境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大家總不會希望塑料英語的章子怡去演花木蘭吧?

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對比一下北美和國内海報設計的差别,我個人認為國内的海報隻是在十年前電視劇宣傳圖水平的基礎上豐富了色彩的飽和度罷了,海報上總要寫滿演員的署名,就好像你不寫大家都不認識一樣,在一個就算大家真的不認識,那你寫了也還是不認識啊。另外花木蘭的故事本來就人人皆知了,更别說“萬裡赴戎機”所代表的意思,還要在海報下面用具象化的千軍萬馬相繼撲來再解釋一遍……這不是信息重合嗎?背後的兩個取景反而讓人覺得特效會很假,我身邊的朋友在看了北美海報之前都不太願意期待太多,因為他們覺得大陸宣發的

---------分割線------------

https://mp.weixin.qq.com/s/Bs18Yd2lDK93HKm76ec1mQ 關鍵鍊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