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不只一个,死者不只一个。

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

人们何时开始如此彼此对待着?

受伤的人不只一个,伤害的人不只一个。

有些伤害不见的,人如此彼此对待着。

——《凶手不止一个》

...

文丨旧故麻袋

作为一个野生说唱爱好者,大众和耐听不是搜罗的重点,当然,好听的说唱自然是喜欢的,但我更看重的是词。


曾经在网易云音乐搜到过一个“神仙说唱歌手”,和喜欢的太一一样,他的词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光是听他的歌你就能在脑海里自编自导一出电影,他叫“小人”,最爱他那首《凶手不止一个》,但不知基于什么原因,《凶手不止一个》这首歌被下架了。

...

为什么会尤为钟爱?因为这首歌词很现实、很讽刺,甚至可以说是现实刺痛的写照。

...

歌曲诉说了从一个高中生的自杀的始末,多视角、多维度展开,事不关己的家长、逃避责任的学校、胡乱指责的键盘侠、不负责任的媒体、明哲保身的官员,“自杀事件”发酵后,警察展开调查,校园霸凌被揭露,焦点从自杀少年转移到加害少年身上,最后加害少年不堪舆论,也选择了自杀,看似整个事件告一段落,但谁是加害者、谁是被害者,其实凶手不止一个,所有的推波助澜,都为两个孩子递上了“死亡的镰刀”。还有最后的警察女儿的彩蛋,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升华,警察以为自家女儿不会像其他孩子那般冷血和不堪,结果最最令人意外。

...

不知为何,在看Netflix新剧《谁是被害者》时,脑海里会不停浮现《凶手不止一个》这首歌,或许是因为太贴切了吧,特别是其中两句歌词“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简直就是就是为《谁是被害者》这部剧“量身定制”的。

《谁是被害者》

...

今天就来说说最近被大佬们各种吹爆的网飞“试水”华语新剧《谁是被害者》。


用“试水”两字,是因为之前网飞一直未能打造出一部口碑上佳华语剧,从《罪梦者》到《极道千金》,再到《彼岸之嫁》,评价一部比一部惨,如果说《罪梦者》尚且还有些噱头可看的话,《极道千金》和《彼岸之嫁》可以说连最基本的“噱头”都没有,烂到我都懒得打开。

...

原以为网飞会就此收手,对这块香饽饽没了兴趣,没想到,它却还在不遗余力的开拓,果然应了那句名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不,网飞的机会来了!


《谁是被害者》要噱头有噱头,要剧情有剧情,要深度有深度。尺度大到惊人不说,推理和烧脑部分也没打酱油,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一次,网飞制作的华语剧终于熬出头,被大众认可了!

...

男一号是出演过《罪梦者》的张孝全,男神一枚,和网飞是二度合作,这一次他饰演的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

...

这里有两个词可能大家会比较难啃,一个是“亚斯伯格症”,一个是“鉴识官”。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简单理解就是自闭症,症状为社交困难、个性偏执等。

...

什么是“鉴识官”?简单理解就是“法医范畴”中的一种,法医是用尸体说话,鉴识官是用犯罪现场的证物说话。前者检查尸体,后者检查物品。

...

虽然有病,读不懂人类的感情,但方毅任却也得益于这个病,拥有了异于常人的专注力和敏锐度。


女一号担当是美女姐姐许玮宁,如果你看过《目击者之追凶》,你一定被她最后黑化的笑容给吓到过。

...

这一次,她饰演的还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资深记者徐海茵,与警察局私交甚密,亦正亦邪,为拿到第一手资讯和报道,不折手段,八面玲珑,事业心强。

...

剧情上的设置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高能。

...

一上来就是溶尸、烧尸,不打码的那种,减肥道友们可以选择在饭前观看,保准你连饭都吃不下,比减肥药什么的,疗效好多了。

...

抛开大尺度,连环杀人案也很耐人寻味,很有噱头。


第一个案件发生在旅馆里,据推测,死者是一名过气女歌手,尸体在浴缸里被高浓度的强酸腐蚀,面目全非,房间内没有他人出入痕迹,死状和她未发表的新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

...

神奇的是,在案件高强度的话题下,这名过气女歌手生前最后一张专辑销量惊人。

...

可鉴识官方毅任尸检后发现,这具尸体并不是女歌手的,而且判断这是一具男尸。

...

这就有些混乱了,看完满脸问号:失踪的明明是女歌手,死的怎么会是一个男的呢?那失踪的女歌手去了哪里?这男的又是谁?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很快,第二个案件接踵而至。

...

这次是发生在还未完工的大楼里,死者被焚尸,面目全非,唯一的线索是一张工牌,显示这名死者是这栋大楼的工程师。

...

巧的是,和第一个案件一样,这名死者看似男性,实则是一名女性,身份也被锁定是第一个案件中失踪的女歌手,而第一个案件中的男尸,经查明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有性别认知障碍。

...

那么男工程师的尸体去哪儿了?很快警察发现了第三个案件。

...

虽是不同作案手法,但尸体被替换,很明显应该是同一人所为,而且死者生前都被注入了大量麻醉剂。

...

凶手是谁?毫无头绪。警方发现几起案件的唯一共同点是,死者都在死前了了心愿。


男服务生有性别认知障碍,想要成为女人,最后扮成了女歌手;女歌手因为过气,唯一的愿望就是专辑大卖,最后依靠第一个案件的话题性愿望达成;男工程师生前想揭发黑心的开发商,成功后死在仓库。

...

凶手是谁?谁会是下一个被害者?


方毅任和徐海茵,本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因为“连环杀人案”,开始共同查案。

...

方毅任木讷,不善交际,很难从死者身边的人中套出有用的东西,而徐海茵恰好有这一技之长,能轻松从死者身边的人口中“骗”到自己想要的线索。

...

...

他们以彼此的利益为筹码,以对方的把柄为谈判资本,展开合作。一个是病态,一个是冷血,皆是无情。所以你想看到美女记者爱上病态鉴识官是不可能的,两个人都是“爱”的绝缘体。

...

虽然是“爱”的绝缘体,但方毅任曾拥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家庭。因为忙于工作,导致女儿在意外中受伤,事后他十分自责,和妻子离了婚,离开了妻子和女儿。

...

可在这些连环杀人案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女儿有嫌疑,最初他选择把证据藏起来,尝试去逃避面对这个问题,但越深入调查对女儿越不利,所以他明面上是为了查案,实际上是为了尽快找到女儿的下落。

...

而徐海茵追查案件的理由就简单的多,起初就是因为案件猎奇,有关注度,但当她发现,自己报道的新闻越快,死亡案件就来得越快时,她犹豫了,因为她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为刽子手的一环,更不希望看到自杀案件不断发生。

...

年幼时,父亲的自杀给徐海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虽然自己和母亲逃过一劫,但父亲的离去,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伤口。所以对她来说,“自杀”无论如何是她不想再看到的梦魇。

...

一个是舍身救女儿的父亲,一个是渴望父爱不得的女儿。

...

回到案件本身,这些人为何要以完成心愿为前提进行自杀?他们都在活着的时候寂寂无名,死去成为焦点

...

死前他们是不受关注的受害者,死后他们是被关注的被害者。离奇的死亡让他们被看见,让人们有动力去探究背后的真相,看到社会的问题。


就像林心如饰演的护工李雅均说的:死要死得有价值。

...

李雅均是一名在“安光护理之家”工作的黑工,同时也是一个把死亡看得很神圣的高智商精神病患。

...

她以治疗团体的中心,教唆别人的自杀,但初衷并不邪恶,甚至带着温情和友善,她将这些孤独的人联系在一起,抱团成为自杀群体,然后完成遗愿,一同赴死。


像是一个游戏,更像一种邪教组织。教唆死者选择用死亡的无声来宣告自己人生的价值。

...

结尾昭然若揭的真相让人唏嘘,社会的冷漠,让孤独的人成了孤岛,然后危险就乘虚而入了,人的内心是脆弱的,相处之后的关怀,似是而非的生活,让他们看到死亡前的美好,至少心愿达成,没什么可留恋了的。

...

但死亡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活着才是。只有活下来才能见证历史,才能看见更多不被看见的可能性。

...

《谁是被害者》虽然说不上是完美的悬疑剧,但至少它的立意、形式都比市面上大多数悬疑剧做的好,而且情节够紧凑,尺度够大,噱头够足,焦聚自杀群体、边缘人群,也够现实主义。


活下去需要勇气,但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

哪里能看?打开电脑,网页搜“谁是被害者”,会出现很多贴片广告有些多的小网站,个别能看,碰运气吧,微博上也能搜到一些百度云资源,手机可以下个“第一弹”APP,渠道很多,祝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