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么一条热搜:

#有意见建议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

这条由新京报发布的微博,点赞量惊人,达到近200W。

...

这面只在网络里看见过的旗子,真的要来到我们身边了吗?

有支持的,认为爱不分性别。

有反对的,表示既不理解,也不接受。

声音虽不同,但这项建议能被放在台面上,正大光明地讨论。

已经是进步。

比起一个尚不清晰的议案。

电影或许更能让我们理解,我们在争论的究竟是什么。

而且,还是一部绝不可错过的年度佳片——

《燃烧女子的肖像》

...

推荐一部电影,Sir通常先说阵容,获奖情况。

这部电影,想破个例——

先从它的摄影说起。

本片对构图和光线的绝佳把握,赋予了画面一种油画般的质感,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

孤岛上的海滩。

...

娴静的女孩们。

...

...

刺绣、作画、倒水时的手部特写。

...

...

...

每一帧都美得像名画。

不光画面细腻,故事也同样细腻。

不妨先按下胸中所有要表达的声音。

让电影,回归于一种看的艺术。

01

它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片。

因为,它讲述了爱情本身。

1760年的法国。

年轻的画师玛莉安(诺米·梅兰特 饰),才华横溢。

她受委托前往孤岛,画一位小姐出嫁前的肖像画。

...

富家小姐艾洛伊兹(阿黛拉·哈内尔 饰)即将出阁,嫁给一个陌生人。

她拒不配合画师,从来不肯乖乖坐下摆pose。

...

玛莉安只好隐瞒身份,装作是小姐的玩伴。

这么两个目标有分歧的人,是如何产生了感情的呢?

爱情,始于观察。

借助凝视。

画家陪小姐散步,趁机在心里画出她的轮廓。

...

借助窃视。

画师躲在岩石后偷看小姐,用笔画下素描。

...

第二步,试探。

视线焦灼升温,由单向变为双向。

你看向我的时候,我也在看向你。

作为观众,能明显感受到两人对视时眼中情愫的变化。

...

...

...

对视从无到有,从清浅到浓烈。

逐渐地,开始无法克制地想去触碰对方,哪怕只是划过她的手腕。

...

再接着,就连呼吸与低语,都成了湿漉漉的撩拨。

...

以上对于爱情微妙滋生的呈现,灵动。

却还不足以让它成为一部绝佳的爱情片。

爱情,已经是个被说破的话题。

但《燃烧女子的肖像》的表现形式,还是令人目眩神迷。

看它是怎么处理相爱的时间与空间。

空间上,这个故事发生于小姐家的孤岛上。

在一个几乎半封闭的空间里,将爱意讲到了极致。

时间上,还要更耐人寻味。

影片做了模糊化的处理,让爱与被爱几乎同时发生。

你说不清画家是何时爱上小姐的。

或许是,隔着篝火对视的时候。

你也说不清小姐是何时爱上画家的。

或许是,听她弹钢琴模仿暴雨和蛙鸣的时候。

...

...

与其分出谁先爱上谁,不如说这是双箭头性质的相互引诱。

让Sir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电影中未曾出现,但小说中写的那句:

爱,让每一个被爱的人无可豁免地也要去爱。

02

有的同性片只是同性片。

但Sir之所以把《燃烧女子的肖像》称为爱情片,是因为它说到了一些与每个人有关的东西。

人的这一部分。

无法用同性或异性去区分。

剧情,初看像《小姐》。

在那个女子需要穿束胸、婚姻被包办的年代,小姐和画家却毫无迟疑地相爱了。

小姐燃烧的裙摆,隔火相望的对视,彻底点燃了两人。

无需避讳爱情里的情欲。

但可以赞赏,把情欲呈现出一种均衡的雅致。

既不过于遮掩,也不过于挥霍。

有一场戏两人躺在床上,隐秘部位刚好映照出对方的脸,拍的既大胆,又颇有美感。

暗流汹涌,而非惊涛拍岸。

两人缠绵的镜头几乎是一带而过,反倒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事后的闲聊、含情的对视。

那是一种平等的对视。

她们熟知对方紧张时、尴尬时、介怀时的每个表情动作。

如互为镜像的两生花。

...

...

爱情是没有形状的。

但它要来到时,就会穿越栅栏与外界的责难规诫,不可避免地发生。

03

除去两人的感情外,很多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被隐去。

它制造了屏蔽外界的膜,让走进这个故事深处的观者,仿佛一脚踏进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你明知道它很梦幻,却不愿醒。

它隔绝男性角色。

全片男性角色出场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分钟。

片中小姐家的女仆未婚怀孕,但孩子的爸爸是谁,并未作说明。

出于时代和伦理等原因,她没去大医院做正规手术,竟然想通过剧烈运动来流产。

女孩儿在两人间飞速跑动一幕,那种天真又无知的美,令人尤其痛惜。

...

小姐和画家陪她去打胎。

打胎那场戏整个过程中,从传话人到产婆,都没有男性出现。

男人未能做她们的依靠,三人组成的女性联盟,她们独立坚强,彼此鼓励。

她们不攀附于权贵,不委身于世俗。

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同时也为自己的疼痛负责。

...

...

然而,这样的她们又是否能真正独立地去生活呢?

这便涉及第二层隔绝,隔绝要害。

它隐去女性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这一事实。

夫权,作为一只看不见、强有力的手,甚至无需露面,就彰显绝对力量。

小姐的母亲执着于给她画一幅肖像画。

为什么?

当年,她人还没过门,肖像画先被送到男方家中,她希望女儿保持这个传统。

很明显,婚前不曾见面的男女双方,地位有天壤之别。

男性有权通过肖像画审视、选择女性,女性却对自己未来的丈夫一无所知。

这幅画比我们先被送到这里

当我第一次走进房间

就看见墙上挂着自己的肖像

像是等我已久

...

另一双无形的手,来自父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继承了父权,成为这个家庭的大家长。

但影片一开头,更向我们暗示着父权的牢不可破。

因为纵然实体已逝。

但幽灵仍在。

因不愿远嫁给素未谋面的人,姐姐跳崖自杀。

唯有用付出生命的方式,才能完成一次无声的反抗。

-我觉得是她自己跳的

-您为什么这么想?

-她不曾发出一声

...

姐姐死后,妹妹继承她的命运,母亲则是掌控者。

当得知画家没能如期完成肖像后,她直接翻脸。

还要求女儿像小时候那样,和她告别。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用同样的景别和机位,来分别拍两位主角如何面对母亲,她们总默契地站在同一战线。

...

...

母亲离去后,两人的感情集中爆发。

而另一个默契是:

没有人真正去打破传统,宣告对抗。

她们都知道,这感情将成为一段夏日限定记忆。

因为庞然大物的无可撼动,没人足够勇敢。

04

这个看上去一目了然的爱情故事,随着讲述的深入,在逐渐走向触目惊心。

影片看到后半段,但凡谈过没结果恋爱的人们,都会愈发察觉到这部作品清淡表象下的灼痛。

源于它的第三层隔绝,自我隔绝。

在半封闭的孤岛,有限的七天内,她们心意相通,但注定没结果。

这里面最大的矛盾,比如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世俗,男权与女权,几乎从头到尾都被淡化,极少显山露水。

被逼婚的小姐不哭不闹,不舍离去的画家毫无怨言。

没有一场激烈的交锋,却早在无声处埋下惊雷——

画家、小姐和女仆三人在炉火边读俄耳普斯的故事,俊美的少年冲向地狱救妻子欧律狄刻,冥王被他的痴情打动,但警告他离开地狱时,万不可回头张望。

俄耳普斯难忍爱意,转身看向妻子的瞬间,眼见她坠入无尽深渊。

他为什么回头?

女仆无法理解。

小姐和画家却都懂回头的原因:

他情深义重

怎么忍得住

...

他可以忍住 只是回头另有原因

也许是他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了欧律狄刻的回忆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回头

这不是作为爱人的选择

而是作为诗人

...

...

...

...

俄耳普斯选择了回忆。

她们也是。

影片借助寓言完成预言,再借助幻象加固现实。

画家曾两次看到小姐身穿白纱裙,突然出现,深夜中穿白衣的小姐十分鬼魅。

那是画家幻想中的爱人。

第一次出现在,两人于海边确认心意后,画家晚上进小姐的房间前。

幻象在她眼前。

这是爱欲之初。

...

...

第二次,画作即将完成,同时宣告着恋情走向尾声。

幻象出现在她身后,她不舍回头。

这是爱之坠落。

神话故事的最后,俄耳普斯与爱妻共同坠入地狱。

这一回头间,完成了全片最精彩的一次互文。(片中还有另一处明显的互文,等待你自己去发现)

...

...

身穿白纱的小姐并不完全是幻象,母亲回来后,给小姐准备的嫁衣,刚好与画家的幻想严丝合缝。

画家在预演离别。

并一边预演一边反复摩挲,用注视将这难忘的一周铭刻在记忆深处。

练习分别,是对自我感受进行隔绝,也是本片笔力最重的段落。

...

这个爱情故事先是塑造了一个梦幻泡泡,让它在玻璃罩子里暂时被呵护。

接着罩子被拆除,外力卷入,泡沫柔弱,一触即碎。

多年后,当事人不敢去回忆泡沫曾有多美,却还是会盯着它风干过后的残影,驻足出神。

...

这段爱情的起点,始于凝视。

又在画家将视线投向小姐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中,一曲终了。

影片最后两场戏,借凝视走向高潮,前面所有堆叠的情绪,都在最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后劲极大。

...

...

画家看到了什么?

Sir还是不剧透,这么好的爱情片值得你亲自去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姐的扮演者阿黛拉·哈内尔的演技太绝。

最后一段无声爆发的哭戏,能与甜茶在《请以你的名字》中最后那段哭戏一较高下。

...

这场哭戏,集合了电影前110多分钟的弹药,在最后集中发射。

演员阿黛拉对此段情绪的处理神乎其神,完全值得一个影后奖杯。

如果你喜欢文艺爱情片,Sir十分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它最高明的便是——

所有冲突和矛盾,皆为暗涌。

但又不可回避。

所有的伤害和折磨,皆留下刀痕。

但相爱,亦或正是那痛感本身。

这才是我们共通的本质。

而爱的形式,会有不同的几率。

一个社会中所谓的自由与平等,并非规定你成为大多数,而是你可以放心做少数人。

所谓爱,从来与多数还是少数无关。

它与平等的欲望有关,与自由的选择有关。

希望无论是欲望还是选择,都再难被禁锢、被操纵。

因为。

爱或许内敛,或许疯癫。

但它不是错误,更不是怪物。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