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在写字楼上班。

每天放眼望去,我看到繁华的广州。

...

有点美。

但也有着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孤独感。

最近有部电影,一个小女孩爬上了一座塔,眺望四周。

她看到的跟我差不多——

...

她只喃喃说了一句话。

“山在哪儿?”

不是人多人少的关系。

在空无一人的山中,她曾拥有无尽的欢乐与充实。

可在熙熙攘攘的城中,她反而经受着误解与孤独。

这个问题,值得你想一想。

如果你觉得累,寂寞,没意思;如果你去过身边每一家KTV,每一间酒吧,每一所网红餐厅,依然有难言的空虚……

那么Sir推荐它。

它想告诉你,山在哪里。

《海蒂和爷爷》

Heidi

...

海蒂5岁,是个孤儿。

在这个人人看重“原生家庭”的时代,似乎错误的原生家庭必然伴随错误的一生。

而海蒂的原生家庭,是垫底那种。

1岁,父母双亡。

从此跟着阿姨生活,但阿姨并不想负责,于是把她送这家,送那家。

阿姨最后的选择,是海蒂的亲爷爷。

亲吗?

一点不。

一个孤僻、凶恶、没人喜欢的糟老头子。

...

...

看过这两张照片你可能不信……明明算得上慈祥和蔼啊。

哈哈哈。

这就是海蒂的魔力。

她渐渐把一个臭脸老头变成了温暖爷爷。

怎么做到的?

《奇葩说》有这样的对话:

柏邦妮:心里很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

马东: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电影没有介绍爷爷的过往,书里有(没错,Sir年少时还看过这本书)。

老人曾是个大户子弟,败光了家产,众叛亲离。后来,儿子媳妇双双遇难。人们却怪他,说他是瘟神。他迅速对全世界起了敌意,一个人住进了深山。

他是个心里苦的人,而海蒂,就是那一丝甜。

别以为海蒂如何天赋异禀,其实不是。

她也是个苦孩子。

但因为苦,她更懂陪伴的意义。

而什么是最好的陪伴啊?

最好的陪伴,是珍惜。珍惜TA的好意,珍惜TA的感受,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

这种珍惜,外化到海蒂身上,就是亲切的、真诚的语言和微笑。

谁会不喜欢?

...

...

有人评价上面这张图:“若不是那辆粪车和脏兮兮的路面,这张就收下做桌面了。”

Sir咋觉得,脏,也是美的一部分?

看见鞋子欢快踩进泥泞,你知道她不在乎洗鞋的麻烦。

看见粪车边的欢快微笑,你知道她不讨厌劳动与付出。

最强大的乐观,不就来自脏污之中?

海蒂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很多人都不如。

她的床是一堆干草,躺上去浑身草屑,又痒又刺,动作大一点,就会起灰尘。

...

但她哈哈大笑,在干草上滚来滚去。

海蒂的食物,就是千篇一律的面包、羊奶和奶酪。

但她吃得很开心,如果是和爷爷、和小伙伴一起吃,她就更开心。

她什么时候不开心呢?

当陪伴消失的时候。

后来,海蒂被带到了富人家,每天睡最软的床垫,枕最香的枕头,有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她反而丧了,一天比一天丧。

周围的面孔都很陌生,周围的人都不在乎陪伴,反而只在乎面子、教养和利益。

只有两个人还不错。

一个是克拉拉,一个是克拉拉的奶奶。

...

...

这部电影改编自1880年的小说《海蒂》。

它是西方儿童文学史公认的经典,青少年必读书目,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

从1937年秀兰·邓波儿的《海蒂》,到2015年阿努克·斯特芬的《海蒂和爷爷》,已经有4部真人电影演绎过这个小女孩的生活。更不用说,日本动画界的两位大神,高畑勋和宫崎骏,在1974年共同创造了一部基于它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

...

△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90年代于中央二套播出

说到底,大家在乎的是啥?

就是这种跨越了一切的,人与人的陪伴。

但陪伴也是有方法的。

陪错了,不一定会治愈,反而还会生“病”。

克拉拉就是一个生病的女孩。

她是富家大小姐,双腿瘫痪,再加上家教严格,每天都不能出去玩。

所以她还抑郁。

只有海蒂是她的小玩伴,是她小世界里唯一的阳光。

但克拉拉一开始,并不知道陪伴的方法。

别笑她。

生活里,我们很多人都错把“禁锢”当成了“陪伴”。

每次海蒂想要回阿尔卑斯山,克拉拉就装没听见,甚至摔盘子发脾气……

克拉拉的理由看似正当——

“我这么喜欢她,她不该离开我啊。”

“我家这么豪华,她不该离开啊。”

是不是很耳熟,就像很多父母会说:

“我已经给了你这么多,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

就像很多失意的情侣会说: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你为什么就是不懂?”

所以问题来了。

当陪伴,变成了占有。

当彼此珍惜,变成了单向给予。

陪伴就消失了。

小说作者约翰娜·斯比丽,出生于1827年,为小儿子撰写《海蒂》的时候,她已经50多岁。

相传,她常常在居住的村庄周边独自散步,构想海蒂的故事,花了十年。

她的生命中,一定有人来过,也有人离开过。

她也一定琢磨了很多次,什么是孤独,到底是什么让陪伴消失。

所以,虽然是儿童读物,但这个故事绝不简单。

...

△ 约翰娜·斯比丽就在阿尔卑斯山边生活

它给了我们启示,甚至告诉我们该如何挽回——

“那些我们认为已经无可救药的事”。

比如无法调和的矛盾,比如固执僵死的心病……

好好,道理你都懂,如何操作呢?

你看,片中克拉拉的奶奶,可能就是作者的化身。

别看海蒂自由自在,她最大的缺点是蛮。

她完全不爱学习,不论怎么教也没法识字。可能与她的天性相悖,她喜欢自由自在,而学习确实与束缚、与习惯的养成有关。

怎么办?

有一晚,奶奶给她讲了个动人的故事,当讲到最紧张的时刻,奶奶突然停了,说明天再讲。

海蒂着急问道,然后呢?

奶奶只说了一句:“书给你,你可以自己继续读啊。”

奶奶找到了开启海蒂心灵的钥匙,剩下的,海蒂靠自己就能做到了。

不是压制本性,而是启发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