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公布。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由“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导演的《罗马》遗憾落选最佳影片,《绿皮书》的夺冠在很多人眼里再次体现了如今奥斯卡评委对于影片“政治正确”的重视。但是如果说《绿皮书》不足以拿到这样的大奖,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它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法国著名电影《触不可及》:同样是两个男人,同样是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同样是由陌生到彼此接受,再到建立起超越肤色的友谊。而且早在1990年的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有一部跟《绿皮书》极为相似的电影也获得了最佳影片的奖项,那部电影名字叫《为黛西小姐开车》。

...

关于肤色而渐渐建立友情的电影年年都有,为什么今年《绿皮书》能够摘得桂冠呢?显然单纯停留在“政治正确”的观点上面是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因为《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深一层次更加进一步挖掘了白人与黑人种族之间的矛盾,将它推上了世界电影舞台的聚光灯下。

...

《绿皮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片名灵感来源于一本专为黑人设计出行指南的绿皮书,绿色象征着通畅的含义。电影讲述上世纪60年代初,马丁·路德·金们风起云涌的时代,此起彼伏的黑人平权运动冲击着整个美国特别是南方州的种族隔离制度。与此同时,3K党的恐怖依然弥漫,保守的白人群体对黑人的仇视愈加强烈,双方的对立情绪空前高涨。在这严重的时期,一位拥有三个博士学位、顶尖头衔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雇佣了一位生活在传统意大利家庭、平日在夜总会当服务员和保镖、靠拳头过活的白人托尼为专职司机。在圣诞节前,两位主角依靠这本、指出哪些旅店餐厅可以接待黑人吃穿住行的小册子。从美国北方的纽约出发,一路飞驰到黑人饱受歧视的南方进行演出。

...

在以往的同类型影片中,黑人永远是低一等的一方,而白人总是高高在上,而《绿皮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这里,白人成了司机兼保镖,黑人则成了高高在上的主人。巡演途中,除了开车、住旅店、餐厅吃饭,就是单调的钢琴演奏会,此外白人托尼还必须在整整八个星期内,守护黑人唐演出的周全,否则就得不到另一半的工资。两个不同的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在这一路上精彩的故事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

而且本片有趣的地方在于,虽然主角托尼是个白人司机,但他却是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家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都能顺利的解决。在主要故事正式展开之前,托尼这个角色的性格便通过一些小细节表现了出来。一开始是来托尼家的两个黑人,托尼把他们用过的杯子直接丢到了垃圾桶,他对于黑人的隔阂可见一斑。然后在托尼接到谢利博士之前,他刚从兜里掏出烟准备抽,一看乐队成员抽着比他还好的烟,便赶紧自来熟一样的凑过去跟人蹭烟,而在谢利博士上车后,他的管家把行李拿到了路边等着托尼往车上装时,托尼就是不动,还跟管家互相瞪眼,逼得管家只能把行李一件件装上车。托尼尽可能在所有地方耍滑头,在许多地方依旧表现出对于黑人的鄙夷。在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出生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长期混迹于社会的普通白人,他们之间有趣的故事的确少不了。

...

而这一路上出现的麻烦让冲突和矛盾进一步的升级。起初,在托尼眼里,唐虽是著名钢琴家,但囿于他的黑人身份,托尼依然没把他当作大师。托尼先是在商店偷东西被唐训斥,然后演奏乐器上殴打工作人员,以致于后来的袭警都不断加深了戏剧冲突。而唐虽是黑人音乐家,但他从小接受正统的白人音乐教育,“精神白人”正如《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始终固执地守在自己优雅的领地,不懂黑人流行音乐,其品味接近白人的上流社会。唐能去白宫演奏,却因黑人肤色不可以弹奏古典音乐;唐被台下白人观众的掌声所包围,却无法使用其家中的厕所;唐的日常生活都穿戴高档服饰,却在南方的西服店内无法试穿新衣;唐在这一路不断尝试着让南方的白人改变对于他的看法,在暴雨中的唐突然情绪失控,而最后他隐忍的骄傲彻底崩盘。

...

这次充满戏剧性的旅程让唐意识到,勇气有时候也可能是个笑话,那些长久以来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不是一次伟大的殉道式的壮举所能改变的。而与此同时,唐也渐渐认识了自己,他不吃炸鸡的坚持、高冷的态度、不愿意弹奏流行爵士等等其实根子上还是自己身为黑人的自卑。他想通过高雅的白人的生活方式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所有白人尊重的人,但事实让他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就是一个黑人,就该做身为黑人所做的事情,没什么丢人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启发他认识到这些事情的,除了一路上遭遇的白眼,还有一直保护他的托尼。

...

而在电影的最后,当唐和托尼走出酒馆的时候,两个躲在车后面的黑人被托尼的枪声吓跑,让唐意识到黑人中也有坏的,白人也有值得做朋友的人。最后开车回到家,托尼邀请唐一起在他家过圣诞节,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托尼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

在白与黑的问题上,人们习惯给人群分类然后贴标签,甚至分级,而《绿皮书》在种族问题上再次出其不意。很多人会把它比作一个传统的种族电影,《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是人们拿来比较最多的电影,实际上相差甚大。《绿皮书》是一部相互交流的电影,不同于单方面述说故事,是两个人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以及互相帮助,在那个特殊时代下,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

作为一个观众,这部电影值得欣赏,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轻描淡写没反映出那个时代黑人的痛苦和艰难,在罪恶面前过分暧昧,失去了应有立场。但我觉得不用一成不变的立场去解读那个时代,不以苦难抒发苦难,以同情替代同情,未尝不是对那些人那些事的另一种尊重。不考虑种族观点,政治正确这些因素,电影本身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本身已经值得肯定。即便你知道一切都是套路,即便你在无数的好莱坞电影中见识过了这样的故事,你还是会被如约而至的温情所打动。

...

 电影的本质就是让你感觉不到这是一部电影,《罗马》做到了,而《绿皮书》也没有丝毫的逊色,也许这也是摘得奥斯卡桂冠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