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千與千尋》在日本上映,上映後的幾年便拿下了包括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等諸多大獎。其中《千與千尋》更是在第52屆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的動畫作品。這既是對優秀動畫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宮崎駿作品中常年對于環保、和平這類關乎人類命運的普世主題的隐喻的贊美。

...

18年後《千與千尋》在國内上映,多年以後依舊感動,回想起十幾年前,那時還在上小學,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放學回家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的一個點播節目意外的看到了千與千尋這部動畫作品,瞬間被裡面新奇的設定所吸引,在還不知道久石讓這位音樂巨匠的孩童時代,《千與千尋》裡面的每一段背景音樂都如珍寶一樣反複聆聽,不知疲憊。可是怎奈世事難料,當初的吉蔔力工作室現在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可是他們留下的經典作品卻依舊讓人難以忘懷。

...

宮崎駿在對于這部作品的回憶中曾提到:“固然我們早已過了幼拙的時光,但我們不是一樣保有記憶嗎?過去的夢想還是能夠在那些支撐着社會的成人身上找到的,如果你也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在10歲的女孩身上——那你的幻想也一定是真實的。”

是的,初看之下這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這是個幻想與現實的故事,可能一切都是虛幻,但是虛幻之下可能也有真實。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十歲少女千尋的奇幻經曆,千尋與父母搬家前往一個全新陌生的家,千尋百無聊賴的坐在後座上,完全提不起興趣。旅途持續着,父親為了抄近道,發現了山林間一座詭異幽森的隧道,父母不顧女兒的阻攔強行進入到了異空間世界,一個荒無人煙的城鎮。

...

夜幕降臨後,這個城鎮突然變成了一個新的世界,無數的神明和精怪們紛紛現身,他們來到湯婆婆經營的澡堂釋放一天的疲憊。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裡,如果不工作,就會像千尋父母一樣,被湯婆婆變成豬。千尋為了拯救父母,寄身于湯婆婆的澡堂,在辛勤工作的過程裡,結識了諸多新的朋友,同時亦經曆諸多不可思議的事件。在這樣的過程中,千尋的心智有了感悟與成長,她不斷思索着,等待一個拯救父母、也拯救自己的契機,經曆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曆險後,最終千尋在他人的幫助下拯救了自己和家人,回歸現實。

...

《千與千尋》可以說是宮崎駿老爺子的巅峰作品,對比以前備受的好評的《幽靈公主》,亦或是後來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對于社會問題的隐喻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宮崎駿依舊采用了經典的叙事模式,讓觀衆熟悉整個故事的模式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觀衆的認知度,在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快速進入影片規定的背景下。他用深刻的人物經驗來展現社會生活中的精神矛盾,通過故事中的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與掙紮而使人物得到徹底的升華。

...

如果單純談到深度,那麼顯然就低估了老爺子以及吉蔔力工作室的實力。不得不說宮崎駿對于動畫的理解是世界大師級的,動畫電影其本質核心依舊是動畫,而動畫主要服務的對象還是孩童。宮崎駿通過《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希望所有觀看這部電影的女孩都能像千尋一樣朝氣蓬勃,這部影片适合每一位即将踏上或走過人生之路的女孩,并告訴她們如何獲得勇氣和如何在挫折中奮鬥和堅持拼搏,畢竟這是一個必修課,沒有人能逃脫。

而影片中通過千尋的曆險所産生對于社會的暗喻也是相當巨大的,正如同本作的完整片名一樣,其實并非大家習慣性所稱的“千與千尋”,而是“千與千尋的神隐”——重點恰好在最後那個經常被人遺忘的詞上面,也即本片的英文譯名,《Spirited Away》。

...

神隐一詞有兩種意思:一種為神的消失、神讓你消失;另一種解釋所謂“神隐”,意即“被神怪隐藏起來”,受其招待,而從人類社會消失、去向不明,而從影片的英文名似乎也能在其中窺探一二。回到故事的開頭。10歲的千尋坐着父母的車搬遷到一個新的地方,而影片上映的年份是2001年,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垮塌的一年,這十年也被日本稱為消失的十年。在這十年中日本經濟大幅度沒落,東京的GDP能買下整個美國的豪言在如今看來也成了癡人說夢,可是在那個時代整個日本國内都洋溢着一種浮躁的心态,随着日本國内經濟的飙升,國内一派欣欣向榮的暴富盛景,投機氛圍也空前濃厚。當時的白領們下班打着一萬日元起步的出租車,到夜總會和高爾夫俱樂部一擲千金;富太太們更是跟着旅行團占領了歐洲和美國的各大城市,從奢侈品店到全新樓盤都被日本人橫掃而空。當三菱地産以2200億日元買下了紐約地标建築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大樓時,這種全民狂歡徹底膨脹到了頂峰。标價完全淪為數字,人人都有錢,沒有現金還可以刷卡,沒有工資還可以貸款,買不起就賒賬,先消費再說——“先吃沒關系”。這與影片開始千尋父母未經店主同意便大吃大喝何其相似?人人都活在遍地是黃金的夢裡,今日先逍遙,明日之事明日再說,人間就是天堂,未來必定一片光明。

...

可是,懲罰終将到來,如果所有故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樣,千尋的爸媽被變成了豬。作為對無休止貪欲和忘記過去、忘記自己身份的懲罰,而千尋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作為小千在湯婆婆的澡堂裡面打工。影片中所映射的日本社會又是怎樣一番光景呢?随着泡沫經濟的崩潰,公司破産,銀行破産,國家負債累累,家庭經濟寸步難行,一片蕭條之景。對于小孩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場噩夢,那對于成年人來說恐怕就是一場災難,在一個需要生存下去的世界,一味的膨脹讓人仿佛活在夢中,如癡如醉,可是欲望和貪念在現實中早已膨脹得無法滿足,以為是幻境其實就是真實。失去曾經所擁有的的一切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

《千與千尋》中不光是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警示同時也是對于日本這個國家本身的反思,電影裡面的巨嬰和河神便是如此。本來清澈的河水被人類肮髒的垃圾填滿,變得惡臭難聞,而日本這個國家在那個時代更像是一個巨嬰,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婆婆得聽他的,那麼婆婆手下的工人也同樣是自己的附屬品。千尋在動畫中是個小女孩,可是深層次上千尋更像90年代初期一堆為了日本未來奮鬥的年輕人,他們沒有選擇迷失自我,也沒有沉浸在過去的悲痛之中,他們所想的便是尋回當初消失的一切。影片中千尋與湯婆婆簽署工作契約時,湯婆婆正是想要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奪走她的名字,讓她以“千”的身份留下來,這就是宮崎駿堅持要保留的标題“千與千尋”的由來,暗示着一場關于尋回自我的旅程。最終湯婆婆的魔法失效了,貪婪的大人活該變成豬,但純真的孩童不會受到詛咒的困擾。千尋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任務,她是主動要求來工作的,為了拯救自己的父母,也如同90年代初期那些年輕人一樣,從泡沫經濟中複興國家的經濟。

...

油屋更像社會的縮影,千尋則是一個不被誘惑蒙蔽雙眼的純真孩童,遵循着父母最初教誨自己的,那些質樸而珍貴的生存之道,像在現實中裡一樣與它們相處。店主不在就不應該先吃,不想要的金子就拒絕接受;覺得害怕時哭出來并且承認,不再畏懼後果斷上前勇敢面對;遇上壞人心有戒備,遇到好人心存感激;想要救人就付諸行動,負責工作就認真對待;她毫不猶豫地把河神給的珍貴丸子分給了素不相識的白龍和無面人拯救他們。正是靠着這些單純卻充滿力量的選擇和行為,靠着孩童關于這個世界認知的本能,才讓千尋最終拯救了自己和家人。

...

人們迷失在繁華庸碌的現代都市中,美夢像泡沫一樣破碎,正是因為他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信仰,忘記了能夠凝聚起國家的民族情懷和民族意識。正是因為忘記了所以才要尋回,《千與千尋》正是想向人們闡述這個主題。它從畫面、音樂、情節、台詞、主題等各個方面,這部日本動畫電影的巅峰之作都用最高水準呈現出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精彩絕倫的寓言故事。因此,它就像一個警世寓言那樣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如何在未來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決定。宮崎駿老爺子和他的團隊通過那無數張原畫所展現出來的堅持與不懈正是對這個世界最真摯的熱忱和美好的向往,對于這個世界最深沉的愛啊。

...

宮崎駿曾經在訪談裡說過,千尋是一個不同于娜烏西卡那樣充滿力量的、有着特殊代表意味的女性,她就是一個虛弱的、平凡的、普通的10歲少女。她代表我們的過去,當穿過那條隧道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回頭了,必須一直朝前跑下去。我們可能會在奔跑中丢失一些東西,可是沒有關系,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乃至國家,失去的并不可怕,找回來就行,曾經發生的事情隻是暫時想不起來了,但永遠不可能忘記。

...

即使鏡片破碎也會映出新的景色,即使夢想破碎也會留下美好回憶,不論旅途多麼艱險 我都不會哭泣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喚醒沉睡大地,已感覺到我的存在是那麼有意義,有的閃耀都在身邊,有你陪伴着我,從此不再尋找從此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