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上小小爆发了一场骂战。

起因是某知名博主发表“英语无用论”,提出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思想上的自我矮化”,一时之间遭到许多网友群起攻之。

...

没想到,“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也转发微博,并加入混战。

他怒斥博主“没出过国”,直接引发对方使用人身攻击,两人互怼几回合后,成功将话题炒上了微博热搜。

...

其实,一看到“英语无用论”这种观念,我就想到了一部特别神棍的冷门电影,今天正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澎堤池》。

...

这是一部加拿大影片,故事发生在魁北克省一个叫澎堤池的村庄内。

别看海报很生猛,其实电影并不恐怖。

而且受制于成本,影片的场景单一,几乎全程都发生在一个演播厅里。

...

片中的男主角格兰特,是一名主播。

他所供职的电台,每天都会事无巨细地播报村里的大小新闻。

...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到点上班。

和他一同出现在演播厅里的,还有两名女同事——

一个是节目的制作人希德尼,

...

另一个是导播劳拉。

...

影片开场不久,就通过种种细节,暗示了这一天并不寻常。

比如,天气非常糟糕,罕见的寒冷与大雪;

...

比如,希德尼一直在等她妹妹的电话。

据说她妹妹每天会准点来电,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天电话就是没响。

几点暗示一出现,熟悉套路的小伙伴估计已经嗅到了“不祥”的味道。

果不其然,更反常的事情很快就接连发生。

当男主连线场外记者时,对方表示,村里的一间诊所发生了爆炸,自己正在事故现场。

...

但奇怪的是,记者无法准确形容所谓的“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只是含糊地表示“很多人死了”、“人们疯了”,语气听上去十分惊恐。

...

而且他还没说几句,信号就断了,留下演播厅里的三人一脸懵逼。

他们立马根据记者提到的地址进行查证,却发现关于“爆炸”事件,网上没有任何报道。

...

但他们刚要以为这是个恶作剧时,却突然接到了BBC的连线——

这一对话他们才明白,村里真的发生了叛乱,而且不知何故,澎堤池已经被政府隔离。

...

所以,没人知道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政府派出了防爆警察,BBC想证实消息,这才连线了当地电台。

...

三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好在,刚刚失联的场外记者又上线了。

这次,他终于说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所谓的“叛乱”,其实是丧尸大爆发。

...

难道说,影片卖了这么久的关子,最后就要绕回丧尸片的套路了?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与此同时,电台收到了一条官方发布的警报信息。

...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由于历史因素,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不止有英语,还有法语。

而澎堤池所在的魁北克省,法语甚至更为主流,所以这条警报原本是以法语发布的。

...

三个主角看事态危急,就在广播里把警报用英语给翻译了一遍。

但等他们播到最后一句时,才发现它说“不得将以上内容翻译成英语”……

...

这种重要信息为啥不放开头第一句?!

不仅如此,这条警报的内容也让人各种摸不着头脑。

它告诉民众,要想对抗丧尸瘟疫,只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避免使用情感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亲爱的”、“宝贝”等等;

...

其二,就是不要说英语。

...

难道这丧尸病毒还有“语言歧视”,只传染给说英语的人?!

但你别说,事情确实非常诡异——没过多久,导播劳拉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丧尸。

...

要知道,劳拉始终和大家一起待在演播厅里,和丧尸并没有接触。

为什么唯独她变成了这样,而另外两人却又没事呢?

...

好在,关键时刻一名医生的到来,终于解释了疑惑。

...

这个医生在诊所被丧尸攻陷后,历尽艰险才逃了出来。

他告诉男主,丧尸病毒靠语言传播,并且以英语为载体。

简单来说,一旦病毒理解了某个词汇,这个词就变成了“传染源”,之后说出它的每个人,都会被转化成丧尸。

...

而被转化的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异——

第一阶段,人们不受控制地重复那个让自己不幸中招的“感染词”;

...

场外记者因为说了Simple一词而被转化

第二阶段,人们失去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并开始语无伦次;

...

第三阶段,人们彻底失去意识,变成充满攻击性的行尸走肉。

...

换言之,病毒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解系统”完成传播。

比起见人就咬的传统丧尸,这转化效率可高太多了……

...

更坑爹的是,谁也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单词被“感染”、哪些单词说了就完蛋……所以为保险起见,女主提议改用法语交流。

...

但由于词汇量不够,他俩说几句话就要蹦英文单词。

这么一来二去,女主还是不幸中招,说到了“感染词”——Kill(杀死)。

...

祸不单行,这时其他丧尸也涌到了演播室门外。

男主不甘心认命,他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反向转化”的办法——也许只要让女主忘掉“Kill”的意思,她就能摆脱病毒、变回人类。

...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单词认识就是认识了,怎么还能强行忘掉?

男主想到了“洗脑”。

他趁女主还清醒,给她疯狂灌输Kill的意思不是“杀死”,而是“亲吻”——

...

而在一连串的信息轰炸下,女主最终精神崩溃。

她迫使自己接受了洗脑,并最终因此而得救。

...

...

在故事的最后,医生牺牲自己引开了丧尸。

而男主则决定做最后一次播报,告诉所有人战胜病毒的方法。

...

至于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获救?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

表面上看,《澎堤池》是部典型的小成本惊悚片——没特效、没大牌,甚至连故事都算不上完整,仅仅围绕着一个高能的设定展开。

但其实,本片的灵感来源于“世界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的名著《世界之战》。

这本书讲的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曾被多次搬上舞台与大银幕。其中最熟悉的改编,当属2005年斯皮尔伯格执导、阿汤哥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

...

《世界之战》,2005年

此外,早在1938年的时候,《世界之战》就被改编为本土故事,在美国的电台播出。

由于小说描写太过逼真,以至于当时的听众以为真有外星人入侵,引起了大范围恐慌……此事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离奇笑话。

本片的编剧和导演,正是受到这件事情启发,拍摄了一个以电台主播为主角、以未知灾难为背景的惊悚故事。

...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影片情节极简、场景单一,但却毫不缺乏亮点与深度。

一方面,它利用声音设计和幽闭的环境,制造出了全程紧张的氛围。

比如每次场外记者上线时,通过听筒放大的环境音、人物惊恐的喘息声,以及断断续续的台词,都给人带来细思极恐的画面感……

...

另一方面,丧尸病毒通过“词语”传播、通过“接受洗脑”才能治愈,这种设定本身也相当内涵——它象征着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势力,掌控着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

可以说,影片其实通过丧尸设定,对“言语中蕴含的煽动力”进行了视觉化的呈现。在故事最后,女主角强迫自己忘掉真相才能获得“拯救”的情节,显得尤为讽刺。

...

而说回开头的“英语无用论”话题。

那位博主之所以提出这么个说法,无非是因为他站在自身的角度,发现学习英语并未对其生活产生具体的积极影响;更何况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翻译软件也早已比比皆是。

但这种逻辑,乍看之下放在任何学科都成立。

比如,学数学有用吗?平常买菜又用不着会函数;学化学有用吗?谁购物时会去仔细研究化学成分?学历史有用吗?反正网上什么都能查到……

...

没错,如今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答案——但这能代表读书没有用吗?

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不是“学习无用”的理由。

恰恰相反,不论在怎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它不仅能让人获得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注公众号:小皮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