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剧本宏观结构
a) 第一次盗梦:倒金字塔式叙事。影片一开始直接呈现一场未事先说明的盗梦,当一个梦境中的人死亡时,回到上一个梦境,最后全部回到现实世界,故事线随时间逐渐收束,也不解释其中具体规则,是盗梦世界的案例展示。
b) 两次盗梦之间:世界观建构。以新人艾里阿德妮为切入口,影片向观众介绍盗梦空间的世界观,包括筑梦师、伪装者、迷失域等基本概念,陀螺、象棋等图腾,意识映射等形态,潘洛斯阶梯等技巧,禁止复刻记忆等基本原则。这是传递观看影片所需理论知识的过程。
c) 第二次盗梦:金字塔式叙事。第二次盗梦时,从现实世界开始,一个个梦境往下进入,故事线随时间逐渐展开进行嵌套式叙事,每一个嵌套之间互相影响。最后再在极短的时间内回到现实世界,形成环形叙事,是对已知理论的实际运用。
观众观感如下图:

是传授知识的经典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和内容理解。
2. 蒙太奇手法
a) 颠倒蒙太奇。使用倒叙手法,影片开端让观众认为柯布试图杀老人,留下悬念,而结尾揭示老人身份以及柯布的拯救性行为,首尾呼应,环形结构叙事。
b) 平行蒙太奇。两次让柯布通过讲述,插叙柯布和梅尔的故事。《盗梦空间》的故事有明暗线,明线是给费舍植入思想,暗线是妻子梅尔的死因。平行蒙太奇主要用回忆的手法讲述暗线故事。
c) 交叉蒙太奇。人物往下一层层进入更深的梦境,而每一梦境都有人留下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交叉蒙太奇多线程交替叙事,把多个梦境的联系交代得一清二楚。比如第一梦境汽车飞出大桥开始坠落时,第二梦境亚瑟突然失重,第三梦境发生雪崩,一环接一环如多米诺骨牌,有助于解释其相互关系。且随时间的消逝,节奏逐渐加快,加强矛盾和紧张感。
d) 重复蒙太奇。有许多关键场景或镜头重复出现,像孩子、火车、陀螺、“火车”誓言、结婚纪念日的酒店,充分体现“梦”的特点。
3. 悬念设置
a) 开头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先展示故事结局,让观众带着“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个老人是谁”“为什么要杀他”“结果怎么样”等问题看电影。台词引导观众思维,引向两人的敌对关系,而到结尾实质的互相拯救令人茅塞顿开。
b) 故事过程中的悬念主要在暗线的暗示上。先是出现一个让柯布心乱的女人,后来才通过亚瑟道出那是柯布的亡妻,也未说明死因;在分析任务时,只有柯布肯定植入想法的可行性,也未说明理由;直到进入梦境后,出现大量计划外但全都与梅尔有关的物品,如火车、孩子、窗帘等。悬念的揭露循序渐进。在第一层梦境时,柯布只说明外在死因——否认现实而跳楼;直到第四层梦境和梅尔面对面对峙时,才说清根本的死因——被柯布植入“否定现实”想法。而暗线的一步步揭露,和之前的用来设置悬念的元素全部有关。
c) 结尾设置开放式结局,可以说全片最大的悬念是最后陀螺的似倒非倒,看着轴逐渐不稳,却在不稳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这激发观众更加仔细的观看影片的细节,促使他们形成自己对影片的逻辑理解。而这一悬念的设置无疑是成功的,对此的争论持续了好几年(直到岳父的演员出来说明自己的部分全是现实),赢得后续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