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了快一半的时候,朋友靠过来跟我说,“这个电影好慢热啊”,我心想是啊,真的很慢热,看到这还没有什么“刺激点”。

现在我打开豆瓣准备写影评,回想了一下又觉得不是,那种感觉很诡异,几乎没有代入感,更像是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前情提要——故事密度在线,然后呢?

之前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上面提出了一个“抽象阶梯”的概念,是说:在故事写作中,所有的句子都处在价值阶梯上,高高低低,句子描述的事物越具体,则位置越高,句子表达的含义越抽象,则位置越低。

比如说下面三个句子:

孩子们纠缠不休,霍·阿·布恩蒂亚只得付了三十里亚尔,带着他们走进帐篷,那儿有个剃光了脑袋的巨人,浑身是毛,鼻孔里穿了个铜环,脚跺上拴了条沉重的铁链,守着一只海盗用的箱子,巨人揭开盖子,箱子里就冒出一股刺骨的寒气。箱子坠只有一大块透明的东西,这玩意儿中间有无数白色的细针,傍晚的霞光照到这些细针,细针上面就现出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星星。(场景)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概述)

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主题)

显然,如果按照抽象阶梯理论,这三个句子是不断向上爬的。读者偏爱抽象阶梯下面的东西,具体的场景、动作、表情、细节,做为写作者,或者说讲故事的人,要做的事就是写大量的场景——来凸显主题。

说到底,电影也是这么个过程。(起码,商业片是吧?)

我们的姜子牙同学就非常叛逆了,全篇充斥着抽象阶梯中间的内容——既不抽象,也不具体。嘴里一边念叨着一人呀,天下呀,什么什么的,一边做的事又缺少细节和表现力——说起这个,彩蛋部分堪称典范,短短几十秒,甚至连台词都没有,就把姜子牙的形象描绘地非常生动,观众笑得也很开心。

上面几个例句的贡献者马尔克斯说过,写小说最难的就是开头,一旦开头部分完成了,笔下的人物就会自己拽着情节向下发展了。他说的若对,那本片里的人物就不能叫人物,充其量算作编剧的提线木偶,只会摆poss和凹造型。

所有设定都是要用到之前一秒才生硬地解说出来,最重要的人物动机等到人家申公豹都退场了才应付事儿似的交代一下,情节套路话,人物脸谱化,转折之前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叙事技巧和润滑可言,整场电影观众就是被强行“告诉”剧情进展——诶这个人哪来的?哦这个事是这样,哦这会儿又是这样了?这段…行吧你们随意…

预期没被调动起来,自然也就不存在高潮。

打个比方呢,就像是参加一场完全陌生的婚礼,新郎新娘亲友团你一概不认识,任凭他俩怎么交杯酒,司仪多热情专业,讲述的爱情故事有多动人,你也哭不出来呀。流程自顾自地咔咔往下走,你也跟着鼓掌,结束后别人让你说说感想,你挠了半天头最后也只能说:新娘子真好看!

于是就有了这篇影评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