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所以再读《红楼梦》便成了首选,温故而知新,再读《红楼梦》,果然不同年龄引发的思考也有所不同,从少年时看得好玩到中年开始思索《红楼梦》想述说怎样的故事,这也算是成熟的标志吧。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但曹雪芹信手拈来,真把每个人都写活了,这样的人物刻画与巴尔扎克笔下的众生相各得其妙。

以李纨为例,同样是贾府的少奶奶,和王熙凤同一辈的,可一个肆意张扬,一个深沉内敛,性格截然不同,这也代表了贾母与王夫人不同的审美观。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注意到没?贾母更喜欢那种活泼灵动,美貌动人,有才能的女孩儿。榆木脑袋是不入她老人家法眼的。

她对王夫人唯一的夸奖就是贤惠,可贤惠是什么词儿?在那个社会,不贤的人,呵呵,装也得装贤惠了,否则就犯了七出之条了。王夫人真该感谢贾母,从来不屑于对儿媳妇使绊子,否则贾政屋里可就不止赵姨娘一个小妾了。

而且贾母对李纨的好也有限,只说她寡妇失业的,为啥?王夫人选的儿媳呗,不符合贾母的审美观。

黛玉自不必说,那是亲外孙女,谁也没法比。王熙凤虽然是个半文盲,但长得恍若神仙妃子,性格爽俐,口才了得,纵十个男子也不及她; 晴雯的长相似黛玉,脾气虽然暴躁,但女工出众,合府没人能比得上,从补孔雀裘那章就可以看出晴雯的能力;薛宝琴从书中看,她的美貌竟在黛玉,宝钗之上,更不用说写诗的水准,十首怀古写得极妙,尤其西江月那首,声调壮美。连一向才名在外的宝钗,看着贾母对宝琴的宠爱,都按捺不住说酸话,声称竟不相信不如宝琴。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王夫人本身就是那种古板无趣的性格,通篇也没有对她才华的描写,从她对黛玉的厌恶,对金钏的残忍,在抄捡大观园时,对芳官,晴雯之流的深恶痛绝都可以折射出她的审美标准。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点可以肯定,贾珠的妻子李纨肯定是王夫人自己选定的儿媳,李家家风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李纨从小读的书籍也都是《女则》,《女四书》一类的,老公贾珠死了,更是心如槁灰,守着儿子守寡过日子,最大的娱乐是陪着小姑子们做针线活。

王夫人对儿子贾宝玉的期望和老公贾政是一致的。总希望儿子能在仕途经济上有所发展,能像死去的贾珠一样以科举光耀门楣,因此她对宝玉身边的人总是严防死守,生恐那些狐媚子带坏了宝玉,恨不得全换成袭人这样她认为老实本分,会规劝宝玉一心向学的人。

她中意宝钗做儿媳理由很充分:一是古代本来就讲究亲上加亲,自家亲姐妹所出血缘近,情感上更接近;二是宝钗性格和她相似,看着慈悲,实则冷酷无情,比如对待金钏的死,宝钗就能昧着良心,粉饰太平说金钏自己糊涂死的,不与他人相干;三是宝钗的价值观和王夫人一致,虽然自己很有才华,但总认为女子应守拙本分,以相夫教子为己任,也常规劝宝玉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母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黛玉这样吃药比吃饭多的病殃子,从为子孙后代健康考虑的角度看,是绝不可能入王夫人眼的,何况黛玉不可能跟她一条心,自己受了婆婆贾母一辈子气,儿子从小就不能自己抚养,怎么会愿意给儿子娶个和婆婆关系亲近的儿媳呢?

连给儿子内定的小妾袭人都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何况儿媳呢?何况这是做母亲的权力,贾母纵想成全黛玉和宝玉,也没法牛不吃草强摁头啊!

所以,王夫人的审美观从来没变过:女子无才便是德,因循守旧规矩多,纵使才貌再出众,不入法眼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