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之地》当时出资源,第一时间就看了,觉得很感动,但是仅仅只是看到配乐,摄影,表演的粗浅角度,并没有深入去谈这片在讲什么。如今因为导演赵婷的几句未被证实是否是她口中说出的话,甚至国籍争论就把这部佳作给封杀了,让我不得不再多逼逼两句。

这片最高级的地方就在于导演虽然出生和成长在两种意识形态不同的环境中,但是影片的表达却是“去意识形态”的,它不涉及太多政治,社会,经济问题,而直奔“人”的主题。开头就展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工厂倒闭到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崛起,但是赵婷并没有深入去讨论着背后的社会原因,而只是做了影片的故事背景板。之后我们看到一个老头发表了抵制美元的演讲,这虽然能看出是在质疑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全球化,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女主角其实并不太认同他的观点,她选择一边打工,一边旅行,因此女主角她在困境之中,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美学”,即既追求自由,又不忘物质现实,脚踏实地。而美国的新游牧民族,他们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是美国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也非常享受高兴一路风景下来,给他们增添的人生经验。假如我是个左派,我要用这部电影去批判资本主义,却会发现电影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由某个政治主张来支配他们的生活,而是他们自身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宰,换句话说即便是穷,是底层,但是这样羁旅的生活也是出于他们自己所选择的,真正的自由是明知道那样选择,会过得很苦,但依然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那样的选择,这才叫自由,这才是最尊严的活法。而如果作为一个右派,我要拿这片批判全球化,但是电影中的新游牧民的价值观又并非那么保守,他们不安稳于传统家庭生活,而充满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所以《无依之地》更像是西部彪悍版的《局外人》,它的表达是普世的,既不左也不右,而是从“人”出发,透露着满满存在主义的气息。从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到肯洛奇的影片都充斥左派视角;从福特的《愤怒的葡萄》到伊斯特伍德的影片都带有右翼气息,那么《无依之地》是在拒绝做政治的传话筒。

再说说技法,影片剪的很碎,剪辑痕迹过重,而片中有段配乐,大家都笑称像汽车广告,但是那场戏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法,那就是跟随女主关上门的那一刹那,音乐戛然而止,很有离间感,而影片中在对于新游牧民的采访片段与故事衔接得又是那么自然,所以总结一下,虚构片段让观众跳出故事去思考主题,真实片段让观众沉浸在真实人物的内心中,去体验感悟他们的经历,这可比大鹏的《吉祥如意》要用得更娴熟,更有人文关怀。

从电影本体来看,导演并无过多偏激的政治观点;从导演的那段话来看,确实还无从考证是否是她说的,甚至是P图造谣都有可能。但是我们这边效率如此之高,大干快上,连中文海报都删得无影无踪了,也只能在此时才能感受到某种优越性吧!B站上有个人对赵婷的言论和国际发表看法,说:“我们中国不需要这种人。”可我只想回他一句:“你算老几,我何时被你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