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人炮轰演艺圈。
不是观众。
不是媒体。
而是演员……
我骂我自己?
听听他怎么说:
现在我其实觉得有一些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一些导演和制片人他们选择演员的标准并不是演员的演技。
而是关注这个演员是否有流量,是否有话题,是否有关注度。
流量至上,演技作配。
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我觉得这是对作品的一种不负责任。
流量至上,演技作配。
直接挑开这个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陈凯歌,充满理解。
郭敬明,微微不悦。
来自《演员请就位》。
节目安排?
要知道,就算节目安排,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小演员,如此diss圈内导演和制片人,表达对影视行业现状的不满,也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权衡——
会得罪人吗?以后人家有角色还找我吗?
Sir对《演员请就位》的感受四个字形容。
图穷匕见。
你肯定听说过。
凡综艺必有剧本。
凡明星必有包装。
但这些——
比如明道,曾经的偶像剧一哥。
在节目中坦然说出:
刚才我演的,是我今年的第一场戏。
送给晚辈的纸条,写着三个字,“尽全力”。
比如于小彤,曾经的少年贾宝玉。
一场陈凯歌导演原创的戏,他分到一个发挥空间小的角色。
排练过程,他顾不上什么素养、情商、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
竞演在即,他自作主张,化妆加戏。
青年演员段博文,从一开始就不掩饰自己的求生欲。
说他不是来学习的,就是要拿冠军。
哪里还是剧本、包装能解释的。
分明是僧多粥少,竞争趋于白热化后,在资源面前的红了眼、撕破脸。
掩饰不住的。
他们太迫切需要这个《演员请就位》了——
和观众,混熟脸;
对业界,证明演技;
对导演,您看下部戏能不能给个角色?
上面抨击“流量至上”的演员,叫黄宥明。
谁?
当大部分人存在这样的疑问,就明白,这又是一位不被流量眷顾的演员。
其实黄宥明的履历和条件并不算差。
作为“岩男郎”出道,以男一号的身份,出演海岩同名小说改编的亲情伦理剧《河流如血》。
跟他搭戏的女演员,是王丽坤、张俪。
再之后,他多以配角身份出现。
在赵薇的《致青春》中饰演渣前男友。
近两年让观众有记忆点的角色,是《如懿传》中的大总管李玉。
论颜值,他有。
属于那种干净、正气的长相,宜古宜今。
论演技,他也有。
节目中,他挑战的角色是电影《绣春刀》中的信王。
整个片段的戏眼。
一个表面唯唯诺诺,背地城府极深,在权力和爱情中挣扎、背叛的复杂人物。
黄宥明很平稳地完成了难度不低的表演。
陈凯歌给出正面评价:
信王跪下接过诏书,在一个瞬间表达了一种以上的情绪。
有恨,有爱,有仇。
但唯独机会,他不常有。
节目中有这么一段。
排练阶段,黄宥明最后一个出现。
他小心翼翼地问:角色是分配好了,还是自己……(选)?
当得知已经定了他演信王,难掩兴奋。
高兴到飞起。
但高兴背后的心酸,是他太久没得到过自己心仪的角色。
技不如人也认了。
更令人灰心的的情况却是:
流量面前,他不战而败。
有的时候我连比拼的机会都没有就跟我喜欢的角色失之交臂了。
制片人会跟我说,我们是觉得你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但,可能流量不够。
黄宥明的发言,很快在其他演员中引起共振 。
第2期《海洋天堂》中表现出色的牛骏峰——
我曾经在一个戏,就直接被人家这么说过:
你戏好没有用,人家就要用他。
第1期被赵薇形容演技“脱俗”的刘雅瑟——
我遇到好多导演,就真的会告诉我:
因为你不红。
第4期里挑战《绿茶》的段博文——
我很喜欢你,我也特别想用你,但是呢,我们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吧。
这种导演算善良的,至少告诉我实话。
几位的发言,说出当下多数演员的困境。
在市场中被挑选时,被一条流量鄙视链勒住了喉咙。
顶流拥有顶配的资源。
——哪怕演技欠奉,哪怕替身、抠图、轧戏。
流量不够的演员们苦苦挣扎。
而没名气、没背景的新人,正在沦为社畜。
演员,你以为他们都是这样。
但其实,多的是这样。
这些不被资本、流量厚待的演员(有的甚至是龙套),发出同一个呼声——
惨。
但惨,有时又只是一面之词。
同样有许多人在反问:
演员接戏那么难,想当演员的却还是挤破头。
到底是机会太少,还是太饱和?
骂流量的,都还没当上流量。
到底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演员率先捅破,导演随后接招。
当话筒递给导演,他们从自己角度和立场说出的,未必全然公允,但至少是事实的另一面。
近乎残忍。
《演员请就位》的定位,是国内首档导演选角真人秀。
节目中将平常看不到的选角环节,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节目播至第五期,完成第一阶段的影视化考核。
四位导演剧组7人阵容也首次集结完毕。
我们能看到,不少演技受到普遍认可的成熟演员,无奈落选。
有时候,导演看重的是一位演员的潜质和可塑性。
节目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在陈凯歌的指点之下,稚嫩的年轻演员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有时候,过于纯熟,富有技巧性的表演反而成为桎梏。
导演在挑选演员过程中,标准存在差异。
而这种差异,绝不止是演技和流量就能简单概括。
黄宥明发言过程中,导播最先把镜头给到郭敬明。
正如开头所说,郭导的脸色不太好看。
这剪辑背后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
单从作品的票房、口碑以及演员阵容来看,郭导最有“资格”回应质疑。
黄宥明说完之后,镜头切到四位导演。
画面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当其余三位导演礼貌性地鼓掌,只有郭导,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
这本身不失为是一种表态。
在Sir看来,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导演的处境是不同的。
你能读出。
郭敬明的辩解。
毕竟从《小时代》系列到《爵迹》,走的路线不就是流量本流吗。(比较值得肯定的是没有用老戏骨来做配)
节目中他正面回应。
我拍过很多非常流量的艺人,我也拍过不那么流量的新人。
我选演员,基本是跟他聊天、试镜,有基本的表演能力之后,如果我觉得他真的很匹配那个角色的话,其实我有时候我反倒不怎么在乎你是不是多红。
新人我也可以,但前提是你真的适合这个角色。
何为适合?
没有标准,那就以导演主观为准——
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
适合的对象是谁?
没有明说,那余地就很充分——
可能是适合角色本身,也可能是适合资本喜好、人气指数……
看到了么,这个解答很正确,和得体。
就像HR拒绝面试者的话术一样无懈可击——
“回去等消息吧,一旦录用会通知您的。”
还有陈凯歌的为难。
虽然听起来,是挺透彻、挺高屋建瓴的:
其实这个也是资本控制下的市场必然出现的情况。投资者一定是想盈利的,那么流量就是盈利的一个指标。
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加以抨击。
我觉得想用流量明星就用。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因素太多了,不是只集中在这一点上。说我有一个大的流量明星,因此我就可以保证票房是成功的。
这是一种误判。
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没有演技是万万不可的。
但总结起来,这话里无外乎有三层意思:
首先,用不用流量资本说了算,我能怎么办。
其次,流量现在也不一定管用了,用了流量也可能花冤枉钱,咱不替资本操那个心。
最后,亮出(身为创作者的)底牌:
“没有演技是万万不可的。”
言下之意就是,不能保证不被投资方塞进一两个流量明星,但我要做的是尽量不让电影被他们的演技拖累。
不说有多出色,起码能过线。
这就是陈凯歌在圆融中,透露出的一点实情——
导演的生存之道。
然而这也比演员的生存之道要松动、活络得多。
他在面对流量时,起码有一定的话语权、议价权,有闪转腾挪的余地。
而不像是没名气的演员,只能接受流量们的全盘碾压。
说白了。
导演为什么更能包容流量呢。
还不是因为非直接利益冲突。
在给流量下定论之前。
我们不要忘记,流量的本意是一种数据,中性词。
是“流量至上”。
催生出“流量乃万恶之源”的反作用力。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什么东西能够一直“至上”呢?
2019,流量也开始洗牌。
一场关于流量的冰与火之歌。
冰,说的是《上海堡垒》。
符合“流量担当,戏骨做配”的保守思路,结果成为华语电影年度惨案。
前几天刘慈欣仍然在说,这部电影没有那么不堪。
肯定了科幻层面,起码是一次应该做出的尝试。
然而,却成为了“受害者”。
受了什么害?
大胆一点,不妨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因为流量而招致的反噬。
甚至重新设想,如果《上海堡垒》不走流量依赖路径,而是像《流浪地球》一样,放弃流量转而拼硬科幻,即使同样是是输,是否虽败犹荣?
火,说的是《少年的你》。
流量?
有,易烊千玺。
但与其说观众的买账是因为流量。
不如说是流量的升级。
首映当天,易烊千玺演技就上了好几次热搜。
甚至不少人通过这部电影,第一次对他黑转路、路转粉了。
而曾国祥选择易烊千玺时,也并非看重他的流量。
甚至,一度把他排除在外。
流量已经不吃香了?
并不是那么180°反转。
而是旧流量,已经顶不住现在观众对流量的新期待了。
你有了颜,我还想看你演技。
你有了人设,我还想看你突破人设。
而就拿《演员请就位》来说,你会惊讶看到太多旧流量、老面孔,重新出发。
今年第一次有机会演戏的明道。
不想再在安全区打转的张榕容。
以及来弥补过去遗憾的阿娇。
他们混入新演员队伍中,放下咖位,面对同一条笔直的起跑线。
心疼?
Sir反而愿意看到这种真刀真枪的破而后立。
说白了,流量不死。
因为流量的本质,绝非某几位面瘫演员。
而是背后每一次点击鼠标、滑动屏幕的——你和我。
当下网友们对流量明星的声讨。
实际上,是对流量既得利益者的清场,也是对流量规则的再度书写。
风起云涌,草莽江湖,山头再立。
演员请就位。
发令枪,握在市场和观众的手中——
那是一双你我共同组成的“看不见的手”。
也是一座你我身在其中、由之掌握的五指大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