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

或许因为我也是个姐姐的缘故,自《我的姐姐》定档起,它就被标记在了我的「想看」列表里。

单从片名,我就猜到这多半是个重男轻女的故事。但我实在还是忍不住好奇,因为要讲好一个中国式姐姐的故事实在太难了。

影片开场,一个叫安然的女孩儿茫然地站在爸妈车祸的事故现场,交警前来向她确认身份。

“请问你和死者的关系是什么?”
“女儿,我是他们的女儿。”
“死者手机里只有他们和一个小男孩儿的照片。”

小男孩儿叫安子恒,是安然考上大学后出生的弟弟,没见过几次面。自安然出生起,她爸妈就打定主意再要个弟弟。

为了可以生育二胎,安然成了这个家的“残疾”——“兹证明,该女为残疾,允许生育二胎。”

突如其来的这场车祸,打破了安然逃离父母后平静如水的生活。面对一个无人抚养的六岁的弟弟,如果你是安然,你会如何选择?

...

Part 01  冲 突

“长姐如母,你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我要是养他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
“哪儿有那么严重嘛?”
“你替我想一下嘛姑妈,我将来还要结婚生孩子呢。”

安然有自己的梦想。她努力读书、拼命攒钱,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离开这座城市,前往她心心念念的北京。

面对这个闯入她生命的不速之客,她当然是拒绝的。没有感情基础不说,与自己从小无人问津、寄人篱下的命运相比,对这个生来就饱受万千宠爱的弟弟,安然实在爱不起来,更无法接受众人以伦理道德之名绑架她的人生。

影片的前半段极力地展现了这对姐弟间的敌意与冲突。弟弟嚣张任性,冲姐姐吐口水,不肯乖乖吃早餐,恶作剧弄脏姐姐的床单,更蓄意破坏姐姐与男朋友家人的见面。

...

“爸爸说家里东西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话。”

长姐如母,安然承受着作为姐姐必须承受的道德压力。

一个中国女性一生要为家庭牺牲多少次呢?安然的姑妈就是一个典型的牺牲范式。上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读书的机会就让给了安然的爸爸;十八岁那年学了俄语要出国做生意,恰逢安然出生,又被家里叫回来给弟弟带女儿。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中国无数名叫“胜男”、“招弟”的女孩儿们的一生。

可安然不想活成这个样子。

Part 02  羁 绊

亲情羁绊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一声姐姐就是他们之间命运的羁绊。

你无法漠视一个喊你姐姐的六岁孩子。

一个连死亡和弃养是什么意思都不懂的孩子,因为身边大人的言语,隐约感到不安,他开始使劲浑身解数,想要留在姐姐身边。

下大雨的夜晚趴在姐姐窗台,结果意外受伤,被送进医院;回家路上光脚拎着两只鞋带散开的鞋子跟着姐姐;趁姐姐蹲下绑鞋带时,偷偷绕到姐姐身后,一把揽住姐姐的脖子。

“你跟妈妈一个味道。” 
“说谎是会长象鼻子的你知道吗?”
“我想妈妈了。”

...

地铁站里,上完洗手间出来的弟弟找不到姐姐的身影,慌张地一路哭喊,终于击溃了安然的心理防线。面对这样一个天真依赖着她的生命,想到自己试图遗弃之举,安然痛苦不已。也是自那以后,姐弟的关系迎来了一大转折——他们开始有了实实在在的语言交流。

“我好想吃爸爸做的红烧肉。”
“我只吃过他做的笋子炒肉。”
“好吃吗?”
“就是打屁股,你觉得好吃吗?”

...

“爸爸从来不打我,他为什么打你?”
“对啊,他为什么打我?”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 
“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那些多年藏在心底的伤痛,在一次次和弟弟的对话里,被再度揭开。安然从小渴望的正是那份缺失的亲情。

Part 03  成 全

安然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困局。不久之前,天平两端还仅仅是道德枷锁和个人幸福的权衡;此时此刻,安然要割舍的已经是自己心底那份不知从何时冒出的柔软感情。

你说我归你管的。我以后少吃一点饭,我以后不吃肉包子了。
我以后听你的话,你不要卖我。

...

面对着这个六岁的孩子,安然缓缓地描绘起她多年的北京梦。高三那年填报志愿,她分明填的是北京的临床医学,却被爸妈暗地里改成了川内的护理专业。身为一个女孩儿,别跑太远,早点毕业出来给家里挣钱要紧。

毕业后的安然就这样成为了一名护士,可是她并不快乐。

“我要离开这个地方。”
“你等等我不行吗?”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
“姐姐,我只有你了。”

弟弟没有错,他只是想要一个家。可是安然又做错了什么呢?这么多年来独自在外生活的她从未真正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凭什么要由她来承担本应由爸妈承担的责任呢?

我害怕看到电影的结尾——因为我好像看不到一个完满的结局。或者是一个姐姐为抚养弟弟放弃考研梦想的悲剧,或者是一个姐姐将弟弟送走,从此相逢是路人的悲剧。

然而紧接着,一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铺开了。为了成全姐姐的梦想,弟弟主动拨通了领养家庭的电话。

姐姐赶到后,看着低头沉默的弟弟,拼命地拍打他的胳膊,弟弟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你走,我不要你了。

很多人说这个情节落于俗套,真正感受过手足亲情的人会知道,所谓手足羁绊正是如此——姐姐的心软,弟弟的主动离开,都不过是为了成全对方的人生啊。

安然收拾家中行李时,发现一件爸爸的皮衣外套,她怀念地抱起外套,闻着上面熟悉的味道。姐姐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孩儿。亲情的缺失,让她将自己武装成了一个刚强的战士。哪有人生来性格强势呢,不过是感受到的温柔太少罢了。

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当她被人欺负时,她打得赢要打,她打不赢也要打。

...

我不是安然,但我也是一个姐姐。

我设想自己若是站在安然的处境,将会如何选择。

或许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我和弟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让我无论如何无法割舍。我向来主张人要为自己而活。为某种情感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听上去实在太不像我了。但当我把自己代入电影情境,我内心的天平几乎呈压倒式地选择了亲情。

站在安然的立场,我绝对认同,任何人都无权评判或要求她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无论是为爱牺牲还是放弃抚养弟弟,这都是一场社会性悲剧,应该被谴责的是浅薄无知的人类,他们划分出性别优劣,亲手酿造了这个时代的悲哀。

影片中有一个小插曲:一位孕中的母亲患有子痫,妊娠有极高的致命风险。在保大保小的问题上,丑陋的丈夫显露出男权至上的自私嘴脸。安然疯狂地扑上前去,劝诫她珍惜自己的生命。

“你都有两个女儿了,还不够吗。”
“生儿子就那么好吗?”

安然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泪流满面。我想起很多人,《都挺好》里的苏明玉,纪录片《姐姐》中的蕊蕊,奇葩说的小鹿,这是来自这个时代万千女性的灵魂呐喊。我很想知道,那些深受重男轻女迫害的女性为什么转身又变成了一心求子的婆婆,中国式姐姐到底什么时候能走出困境?

影片设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

领养弟弟的夫妇要求安然签订协议,从此不再与弟弟相见。安然颤抖的右手迟迟无法落笔,倏地站起身来,抱起足球,带着弟弟飞奔而出。

“姐姐,我们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