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往往高举自己的高傲和民族自豪,却不知道自己该自豪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由迪士尼出品并于今年上映的《花木兰》在北美上映后,在国内9月11日相继上映。影片在北美分级为PG13级(老少皆宜的影片分级),这也是迪士尼电影公司通用的分级,这也表明很多成人向的观众看不到他们所期待的刺激。

关于评分,个人给予7分,一来是保有对美好向往的热情之心,二来是对于迪士尼的绝美的画面风格和简单纯粹的惯用剧情。个人认为他虽然一直沿用着“为爱伐木累”的老旧主题,但在这部片是略有突破了,而且是比较不错的真人电影。关于取景和故事环境的文化的功课大多都有到中国实地取景和收集素材,基于这个态度,所以整体仍然给予肯定。

这部片子在北美和评论网站获得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好评度,但到了中国大陆,先不说还没上映就有不少人给与一星评价并怀着冷嘲热讽的态度,并且也再次表现了国内的网络氛围和娱乐环境的确是无法评价,只能用“高傲”和“神奇”两个词给予表达此时的无奈。

迪士尼代表着全球最顶端的动画公司,他所出品的动画基本最后都是回归家庭的一个结尾表达,无论是《寻梦环游记》《冰雪奇缘》《狮子王》甚至是《海底总动员》等动画,并且这些的评分在国内评分软件甚至豆瓣上都是透明可见的,而剧作模式基本模式都是走着以成长母题为主的路线:主人公的自我潜力→帮助者和教导者的支持(师父或导师)→重重磨难→挫折和误区→主人公的自我否定→超越引导者→成人式的英雄命名、功成名就,并偶尔收获甜美爱情。

回头来看,迪士尼曾经出品的影片基本都是这个结构,而且大家部部称为经典,并对“做自己”又有了新的冲动。那请问同样的东西,换成了真人电影,为什么广大普通观众就能完全忽略他的优点甚至断章取义呢?

首先,我们看到国内豆瓣的评分在国内上映前只增不减,评分也是持续下滑。

那我们反过来思考:是创作团队的态度变了?还是观众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或者是说因为是真人电影而吸引了更多想要看R和NC17却大大失望的观众?还是说大家根本没想那么多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的?

我给出的答案是:这些全都有!

这部片子总体照着结构出发,剧情都是可以推测的。值得一提的是以凤凰涅槃重生来表现木兰做回了自己,凤凰的第一次出现是为木兰引路,当正式出现的时候,刚好在影片中间部分,也就是说,那一次是她真正抛开一切带着“忠勇真”展示出自己本来的样貌。就好比《冰雪奇缘》艾莎女王离开过家散开头发唱着《Let it go》做自己是一样的,并且也是出现在影片中段。另外对于打斗动作的设计和慢镜头的运用可以说非常的灵活,区别于很多片简单草率的动作戏和为荧幕服务却不细心的画面处理。尤其是很多慢镜头的突出处理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在荧幕所感受到的震撼力,毕竟刚出台北美的设定本该是影院4D的。

而同样用《冰雪奇缘》去做对比,这片子里的所具有的先天力量和女权味道其实并不用去刻意歪曲。在这部真人电影中“气”的展现和说明其实并没有那么浮夸,换句话说,只要你坚守心中的信念一样会变得很强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而关于创作团队,关于木兰故乡所设计的取景,是中国福建的土楼,而边疆戈壁和沙漠的取景也全部原汁原味,并非空想捏造,从居住地到路途奔波,全部都使人充满了温暖于向往。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天然的自然之景和人们思想智慧的产物,正是与迪士尼所想展现的东西丝丝入扣。

而关于皇城的戏份,大多来自于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想必大家也已因为陈凯歌的《妖猫传》而知道这个地方了。在这片辉煌的古建筑群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个想象中的唐朝梦。

而且对于皇帝出场的三次朝政穿着也刚好对应了每个阶段国家所面临的局面。从第一次的黑色庄严到第二次不戴帽子的本体外露(暗示后来的被设计),到最后战争结束的金碧辉煌。

而为了找寻更多的原生态场景,迪士尼团队走访多地,最后将大部分战争场面和室外拍摄选择在了新西兰。

而关于剧作的考量,虽然仍然会有像艾莎妹妹舍身取义的女巫存在,但回归家庭后并没有让花木兰和辉宏再一起名利爱情双收,而是选择了留白,而皇帝也并非设计为心胸狭隘之人,虽然将军仍是无比的忠诚,并会像好的方向妥协。但这些种种都表明了创作团队的心意所在,我也一直以为大家都会清楚一个好的影视作品是来自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可惜,大多数国内观众仿佛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也就是我接下来想说的——观众的心态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在这个消费艺术靠娱乐苟活的年代;在这个大家仍然把投资多数花在车子房子的年代;在这个整体氛围浮躁的环境下。人们永远只关注表面和结果,不在意过程和是谁去决定的这个结果并书写了相应的过程,人们总是还是相信着新闻的一切,人们总是刷抖音一下午都不愿意专心去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部音乐剧等等。

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在课上告诉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缺少了一些信念和渴望。看个电影,如果不是花了钱把他老老实实钉在电影院,他可能永远不会专心看完一部电影。”而现在看来,就算是在一个广大观众可以共情的大影院,大家也未必能安心看完整部电影。我们从国内观众从豆瓣和微博的反响便可反证上述说明的一切。

另外,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早已忘记了我们积累多年的民族文化,很多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有了沦落为亚文化的影子。从大家多数反映的“不够中国,老外不懂中国”和“为什么找这些人去演”等就能反衬国民素质的格局它摆在了怎样的位置之上。

而有意思的是,我有个朋友在和我聊里面盔甲设计时,我先到一件事,也许那些说“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和“不够中国的人”,如果被人反问并寻求里面中国文化的表现如何时,评论的人是不是大多都会哑口无言呢?也许他们就是想看非子供向和大型战争场面、血腥暴力的人吧,可这个片的定位并不是R级和以上啊。不过这也充分展现了最吸引全球人们共同的三大传播元素:血腥、黄色、暴力。

但可惜,迪士尼似乎真的只出PG13,所以你看到的打斗过程是不会有一滴血被溅射出来的。

关于大家所激烈讨论的演员问题,我想我可以说演员找的非常到位。不但都有打斗戏的电影表演基础,而且英语都是不尴不尬,形象也都是非常符合人物设定的,至于男演员,上映前在人家微博和图片下评论好暖好帅,现在来了句“为啥找他”?我在想如果你们对于演员的国籍和舆论问题与全盘否定一个团队的艺术品,那和一人犯错,全村灭族这种做法的人有什么区别?你们不想再看到好的片子出现所以要以绝后患吗?我觉得国内的娱乐环境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大家总不会希望塑料英语的章子怡去演花木兰吧?

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对比一下北美和国内海报设计的差别,我个人认为国内的海报只是在十年前电视剧宣传图水平的基础上丰富了色彩的饱和度罢了,海报上总要写满演员的署名,就好像你不写大家都不认识一样,在一个就算大家真的不认识,那你写了也还是不认识啊。另外花木兰的故事本来就人人皆知了,更别说“万里赴戎机”所代表的意思,还要在海报下面用具象化的千军万马相继扑来再解释一遍……这不是信息重合吗?背后的两个取景反而让人觉得特效会很假,我身边的朋友在看了北美海报之前都不太愿意期待太多,因为他们觉得大陆宣发的

---------分割线------------

https://mp.weixin.qq.com/s/Bs18Yd2lDK93HKm76ec1mQ 关键链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