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燕云台》中,刘奕君老师饰演的女主角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人设好,演技好,非常出彩。前两天领了盒饭,网友们纷纷表示怀念:思温宰相下线之后,权谋戏也没意思了,都不想看了。

...

确实,剧里萧思温这个人物的塑造很出彩。不过,我更感兴趣的,却不是萧思温这个人物,而是他所任的“北府宰相”。

这一官职背后所代表的,是大辽极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很值得重点说一说。

01大辽的“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

大辽,本质上是一个契丹贵族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之后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统治版图不断扩大。阿保机晚年征服了渤海国,辽太宗又从石敬瑭手里取得了燕云十六州。

至此,大辽境内汇聚了契丹人、奚人等游牧民族,以及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汉人也成了大辽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契丹人娶亲不论辈分,不限远近,什么后母嫁继子,舅舅娶外甥女,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在汉人眼中,这就是无法接受的乱伦。

该如何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呢?大辽统治者们也很与时俱进,发展出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也就是说,对原先契丹的属国实行适合游牧民族的部族制管理,而对燕云、渤海国等汉人居住区域,保持原来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实行州、县制管理。

在中央官制上,太宗时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制也称“国制”,统管契丹官系统,官署在皇帝的宫帐北边;南面官制也称“汉制”,统管汉官系统,官署在皇帝宫帐的南边。

上朝的时候,皇帝和南班汉官穿汉服,而皇后、太后等和北班的契丹臣僚则穿契丹服制。《辽史》有云: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

《燕云台》中的上朝场面,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

...

02南、北面官的具体官职和职能

南、北面官具体都设有哪些机关?先给大家上张图。

...

每一个机关的具体职能,就不一一讲了,挑几个重要的给大家解释一下。

北面官中的大于越,是辽朝最尊贵的官,地位仅在可汗之下,没有划定具体执掌哪一方面的事务。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荣誉性职务,一般只授予对国家有大功劳、大贡献的人物。

《燕云台》中,萧燕燕的二姐夫喜隐百般巴结讨好的屋质大王,就是因为在几次皇位传承中有定鼎之功,才拜了大于越。

北、南府宰相,都是北面官中的职位。一般认为,北、南府宰相,是在契丹建国前的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就已经出现,具体是在阿保机的直系祖先雅里(又称涅里)相阻午可汗时建立的。

《辽史·兵卫志》记载:大贺氏中衰,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分五部为八,立二府总之。

北、南二府宰相相当于是在可汗之下,分管契丹不同部落的部族官。遥辇氏八部,北府宰相统管五个部落,南府宰相管统管三个部落。

...

后来契丹建国后,所谓的太祖二十部,圣宗三十四部,也都是由北、南府宰相分管的。

北、南宰相府设立之初,总契丹八部之政,就相当于是总全国之政,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后来枢密院系统建立起来,北枢密使成为实权首辅,处理全国军政大事,北、南二府宰相则佐理军国大事。

枢密院在太宗、世宗时设立,是辽朝非常重要的机构,不过关于辽的枢密院体制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种说法主要是依据《辽史》的记载,认为南面官中的枢密院,是南面官系统的中枢机构;而北面官中的枢密院又分为北、南两府,“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

但这种说法并不能得到广泛认可。

另一种说法认为,太宗时设立了汉人枢密院,也就是南面官中的枢密院,掌管汉人的兵马大权。

而到了世宗时,把枢密院引入了北面官系统,设立了北、南枢密院。此后,汉人枢密院的职能逐渐归并到了其他府,其实就是将燕云地区的军事指挥权收到了契丹贵族的手中,汉人枢密院其实已不存在。

新设立的北、南枢密院,南枢密院主要职能是管理汉族地区的经济行政事务,北枢密院则成为全国最高军政当局,主管全国军政和契丹地区部落经济事务。也就是说,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领导机构。

03南、北府宰相的世选制度及其演变

此外,关于南北面官制,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大辽的北、南府宰相都采用的是世选制度。

...

所谓“世选”,是辽朝用官的一种特殊制度。比方说南、北府宰相,只能由某一指定的家族中产生。北府宰相从后族中世选产生,南府宰相从皇族中世选产生。也就是说,哪怕你再有才能,只要不是皇族和后族的成员,就没有资格担任这两个官职。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出入。

细数辽朝的南、北两府宰相,不只有皇族、后族的人,也有非皇族、后族的契丹人,以及非契族的汉人、渤海人等。

具体来看,辽朝的中前期,汉人等外族人任北、南府宰相的还属于个别现象。

北府宰相中,景宗时有汉人室昉,圣宗时有汉人韩德让、刘晟等;南府宰相中,太祖至景宗朝,只有一个汉人韩延徽,到了圣宗朝,有刑抱质、杜防、韩知白等。

...

但是到了辽朝中后期的兴宗、道宗、天祚朝,不少汉族官僚打破汉人只能任南面官的约束,争相登上北府宰相、南府宰相高位者,不胜枚举。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南北面官制建立之初,就是为了适应契丹地区和汉族地区不同的统治需求,但是越往后,民族融合地越深,大家渐渐一体化了,规则自然会不断被打破,南北面官制度也就逐渐成为形式了。

总之,就当时的时代而言,大辽“蕃汉并行”的南北面官制,是很具有创新性的国家制度建设,可视为古代的“一国两制”模式,对维持契丹贵族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01. 脱脱:《辽史》

02. 叶隆礼等:《契丹国志》

03. 欧阳修:《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