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1年3月13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观影欲望强烈,一个星期一口气连续看了好几部电影,对电影的准入制度稍有严格,把毫无营养的、无意义的、过于商业的去除(不过还是很喜欢不经大脑就令我发笑的影片)。当这周一切活动处于尾声时,唯盼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挪威的森林》。
很早就听过村上春树的这本名作,村上,美式笔风,日式观察与思考,低调、爱跑步、基本上看了他的书,很难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有时候会看不明白,但是在过后的数次阅读中似乎又有新的体会,很大程度,村上笔下的各式人物也正是时下我们这等年轻人的缩影,物欲的社会,年轻的无奈与迷惘,暂且将话题移回电影版《挪威的森林》。
大一的时候,很是仔细地看了《挪威的森林》的盗版书{盗版书就是不好——故事情节缺这缺那的,建议大家还是得去买正版书,支持一下我国的知识产权}。渡边、直子、绿子、永泽、初美、木月,这些年轻人在性与爱的边缘的寻觅与迷失,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大环境1967年日本的社会环境(反越战、学潮运动等等)都对故事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少意见针对村上在书中过多的关于性的描写,其实,在村上心里,性与爱是不能分离的,单单只有一方面都不是完满的人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表现了年轻到底有多迷惘。“渡边在木月死后——我的人生一如眼前的书页,停滞而空虚。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几段关系——直子与木月——有爱无性——青梅竹马的两人,他们的关系直到木月在17岁的时候自杀而告终,从书中的对白猜测难道木月是因为自己在性之内的挫败感而自杀的?
直子与渡边——有爱有性,性多一点——直子深爱木月,渡边深爱直子,可是直子的潜意识否定这段关系,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可以与渡边结合,而与木月就不能?
渡边与玲子——有性无爱——这样的关系或许会带来一时的快感,可是却更加消耗彼此的能量与生命,灵魂或许更加空虚; (理解为这是玲子为重返外部世界的契机。2019.09)
渡边与绿子——有爱有性,爱多一点,绿子是与直子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她也知道渡边心有所属,可是还是等待,不过这等待的方式有点有趣,故事到最后,在他们两个身上终于可以圆满了。 (但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圆满,因为故事最后留白了。2019.09)
永泽与初美——永泽代表着物质丰富下的灵魂荒芜。
素黑老师说——最深层次的性,是带着最深层次的爱。
伍佰——《挪威的森林》一曲——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藏着你我不愿提起的回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挪威的森林》,从另一面,(我认为)可以视为心理学电影。直子无法走出木月的死对她的影响,她接受不了木月的死亡,接受不了自己的性与爱,太过压抑自己的悲伤,拒绝与外界接触,完全把自己封闭,而后精神错乱,最后还是自杀。每当看到这里,总是很难受。你不能说每个人都健康,的确现实里我们的心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每当静美的直子出现时,你或她或他的心里总会有一道伤痕,会不断把它的结痂撕下,然后疼痛流血。而死亡,死亡总是让人恐惧,爱人的死亡是无法治愈的,唯有接受,才更好过。正如渡边一言——“四季更迭,我与死者的距离也随即越来越远,木月依然17,直子依然21.”
每一个曾经深陷其中的人,在触碰这段最纯的悲伤时,都会隐隐作痛,甚至失声痛哭。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总有个挪威的森林,别人走不进,自己也不想出去的地方,面对时,虽有宁静,有时也会无力。而Beatles的《norwegian forest》的音乐一响起,无论你的年龄层是多少,都会被推回你年轻又迷惘的岁月,总是无法解释的过去的忧伤,就是这样的怅惘若失。
电影拍摄得细腻而清新,配乐恰如其分,只是情节实在突兀,如果不是看过原著,估计很难看得明白,这不能怪监制陈英雄,毕竟电影版还是蛮能体现出村上的风格,不过可能是陈英雄是越南人,这电影看起来总有那么一股越南,还有法国味(个人认为),我觉得直子这个演员有点老,绿子眼睛没神,有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玲子是同性恋等等。很多东西都不能完美的,我喜欢渡边的选角——松山健一的确清秀。
经过与好友的观赏与讨论之后,我的疑问仍在——为什么初美后来又自杀了?难道她走不出她对永泽的潜意识?只想起李商隐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村上春树,不如我们重新开始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红了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