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博士》本尼。
《蜘蛛侠》荷兰弟。
《X战警》野兽汉克尼古拉斯·霍尔特。
《蝙蝠侠大战超人》反派佐德将军迈克尔·珊农。
以及《神奇动物》女主角蒂娜的凯瑟琳·沃特斯顿。
……
看卡司,他们是在演让马丁·斯科塞斯“肝肠寸断”的漫威电影吗?
不是。
题材很严肃,格局很恢弘。
19世纪末,一场能够改变人类进程,科技与商业的大型撕逼。
主人公,爱迪生。
《电力之战》
The Current War
...结果呢?
依然让人肝肠寸断。
口口声声说冲奥,却推迟了两年才上映。
口碑惨不忍睹。
IMDb 6.4,豆瓣6.5,MTC直接不及格的50分,全都是对这部大作的抨击。
各方评价是:
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最带劲的原来只有它的名字。如此梦幻的卡司也扛不住流水账的节奏,看到最后也没有看出所谓的“战”在哪。
...《电力之战》迫使观众花大量的时间在它的美学上,以至于很容易忘记它的主旨,或者说因为太无聊而懒得继续看下去。
...年度惨案。
如此炸裂的阵容被辜负,谁的锅?
...走出课本的爱迪生
韦恩斯坦的锅?
一部分。
2年前,他把这部电影当做冲奥的杀手锏。
但随着Me Too事件席卷好莱坞,韦恩斯坦不仅被奥斯卡组委会、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和制片人工会扫地出门,更因多宗性侵事件被提告。
...失去了强力公关的《电力之战》在多伦多电影首映就遭遇口碑滑铁卢,惨遭撤档延期,彻底与奥斯卡无缘。
直到今年,《电力之战》才重见天日。
一人出事,拖累全组。但这部年度惨案电影的惨,还不仅在于延期撤档。
看完全片以后,Sir觉得,《电力之战》之所以扑街,不能完全怪韦恩斯坦。
先看剧情,本来是很有卖点的。
本可以是一根针的楔入,去探讨“时代变局下的人性与魔性”。
两派力量,抢什么?
你我现在每天都要用,没了它就没法过日子的——
电。
...现在我们都知道,电流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交流电就是平时我们用的插头取的电,而直流电就是5号7号电池啊,手机锂电等等。
但当年,电的使用仍未普及,到底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更适合日常生活和工业发展,仍处讨论中。
因此,推广直流电的托马斯·爱迪生和支持交流电的乔治·威斯汀豪斯展开了一场改变人类历史的竞争。
换句话说,两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被历史选择上了PK台,二选一,成王败寇。
直流电领队。
爱迪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无人不知的超级发明家,一生拥有1500多项发明,白炽灯是他发明的,当时的直流电网也是由他设计,同时还是爱迪生电灯公司(后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
...当他的白炽灯开始渐渐替代燃油灯成为普遍照明工具后,爱迪生开始了将他的直流电网扩展到全美的宏图大计。
这个计划不仅吸引到摩根公司等大财团给他投资,获得更多的研发资本和客户,更令他本身就巨大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而且爱迪生本身就是个营销大师,非常善于利用媒体和舆论给自己宣传。
...但问题就在于,直流电的局限性。
直流电的中心供电系统只能覆盖直径一英里的距离,更远的距离则无法满足,因此要不断地建造电站来实现传送。
这么一对比,交流电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不仅能长距离输送,而且成本更低,同时对于电能的消耗也相对较少。
交流电领队。
乔治·威斯汀豪斯(迈克尔·珊农 饰)并非等闲之辈。不仅发明了汽闸,令铁路运输安全得到保障,更成立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手握400多项和铁路有关的专利。同时,对交流电进行研究并研发出交流电网。
...没过多久,威斯汀豪斯的交流电网就成为了爱迪生直流电网的最大竞争对手。
越来越多人看好交流电的发展前景,投资也自然上门来了。
但作为电领域大佬中的大佬,爱迪生当然不爽。
为了保证直流电的推广和使用,爱迪生不得不借用媒体舆论对交流电进行各种致命攻击。
...因为交流电虽然便捷,却存在着安全隐患,电压一旦控制不当,就很容易产生死亡事故。
爱迪生狠抓着这一点不放,不仅让下属用交流电电死动物给媒体做实验,让他们大肆报道。
...另一方面,他向政府提供执行死刑的电椅的制作方法,但把锅推给威斯汀豪斯一方。
很显然,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人物,古早励志鸡汤的C位,爱迪生成为守旧阻新、阴损自私的“魔鬼”。
这一手“反人设”,本来还挺震撼的。
双方进入胶着的白热化竞争。
新与旧,势均力敌。
倘若想要破局,只能引入第三方。
这场大战的关键人物特斯拉(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登场了。
初到乍来的特斯拉到爱迪生公司做打工仔,因为爱迪生说只要他解决了发电机的问题就给他五万美元(在当时算是个大数目了)。
就在特斯拉真的解决掉问题以后,“奸商”爱迪生就开始耍赖不给钱,甚至还嘲笑塞尔维亚裔的特斯拉不懂美国式幽默。
...一气之下,特斯拉离开了爱迪生公司,然后就开始搞事情。
其实就在特斯拉给爱迪生打工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交流电广阔的前景,他甚至不止一次向自己的偶像爱迪生推荐改用自己做出的交流电机设计。
但爱迪生不仅拒绝,还觉得他的设计毫无前途且浪费时间。
就在特斯拉粉转黑的一瞬间,这场电力之战的结局就已经写好了。
...苦无投资的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一拍即合,后者不仅给他时间和经费制作出交流电机,更支持他完成对尼亚加拉大瀑布交流发电站这个伟大构想。
就在全世界瞩目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电影里是芝加哥)来临之际,爱迪生最终错失了投标,威斯汀豪斯成为唯一的照明供应商。
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力之战,以爱迪生的失败而告终。
...剧情被转述,说到这儿,似乎也还很有戏。
这不就是项羽刚愎自用,韩信倒戈刘邦的故事吗?
资本让人膨胀,欲望让人冒险,而竞争的输赢冥冥中早已被写死。
...PPT大片
故事按说拍出来不比国内那些低维度的“宫斗”“职场”戏差。
但是,导演活生生把戏拍死,拍成炫技式MV。
执着于给好戏做美图秀秀。
画面确实美轮美奂,有设计感。
比如爱迪生在经历这场战役期间心理变化,被背景的色调洞穿,从明媚的亮色过渡到黑暗,最终变成血红。
...多角度的俯视镜头意图拍出那个时代的恢弘感,大量的特写和逆光镜头鲜明地展现出角色的表情和人物的形象。
...
...
...甚至为了令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电影对1893年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进行了像素级的还原。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
形式大于内容,趣味绑架思考,虚荣破坏初心。
口碑的崩坏就是从这里开始。
就像爱迪生站到自己曾经反抗的对立面——
那个顽固不化的老家伙,把自己给作死了。
你看到的,是历史书上的编年表,变成了会动的PPT。
...
...
...时间节点一个接一个蹦出来,历史事件一件一件演给你看。
人物也因此被扁平化、脸谱化。
爱迪生是个只会造谣的混蛋。
威斯汀豪斯是“圣人”,只想造福全人类。
特斯拉就是一直在抱怨的憋屈小移民,“反骨仔”。
而Sir对这三个角色想追问的问题,却没有得到答案。
爱迪生到底在怕什么?
威斯汀豪斯渴望名利吗?
特斯拉有没有野心?
...天才的沦落
故事流水账,角色走过场。
最关键的失败——全片没有立起来任何一个“人”。
卡司,的确很多。
但他们更多的作用,是放在影片宣传的序目里。
比如荷兰弟。
IMDb上的番位,荷兰弟名列前茅。
...电影中呢?
抱歉,戏份加起来没超过5场。
...那篇幅最多的主角呢?
更令人可惜。
Sir最可惜的是本尼。
继“神探夏洛克”、图灵、阿桑奇、梵高、霍金等角色之后,本尼又双叒叕再一次饰演“天才”角色。
谁让他看起来就像脑子好使的样子。
但是在片中,他却沦为一个纯粹的情绪发泄机器。
当然,有几次宣泄的确看出本尼演技的含金量。
一幕怒斥威斯汀豪斯和其他发明家偷他发明的戏份,以及妻子去世他来不及陪伴的懊悔戏分。
此外,都是重复。
...
...戏里,天才沦落了;戏外,戏骨哑炮了。
爱迪生可以说是本尼近年来最无聊的角色。
这个锅,除了本尼对角色的重复选择外,导演的责任最大。
回看整部电影,有且只有一幕能打动Sir。
电影放映机的诞生。
这个瞬间,不仅是爱迪生顿悟的瞬间,也是作为重度影迷的Sir最有感觉的一幕。
机器缓缓启动,镜头伸进透不进光的黑盒子里。
梦幻一幕出现——
人的眼睛,和光影拼接出的幻象,交替闪烁。
...虚与实交错,造梦的机器与爱迪生面对的现实,相互照应。
这一瞬间,本应是升华人物的跳板。
可惜。
人物还是再一次迷失在无来由的情绪中。
结尾,他得知自己失去投标后,回到家中,看着儿子观察电影放映原型机失神。
紧接着,他让儿子将自己的“梦想地图”一一敲碎。
...怨天尤人的情绪再次泛滥。
而刚营造起来的,人物与时代暗中勾连的余味,鸡飞蛋打。
Sir当然懂,导演企图用一个伟大人物的失败营造反差。
但这种反差,干瘪又套路。
Sir想起另一部电影,《社交网络》。
同样是传记,同样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同样,以失败作结。
但它怎么拍?
电影最后一镜,没有任何情绪,渲染,夸张。
当时,主角马克·扎克伯格(杰西·艾森伯格饰)的公司Facebook,爆炸式发展,累积用户超一百万。
但,他也面对众叛亲离,清理门户的残酷阶段。
当公司人去楼空,他一个人抱着电脑,进入了前女友的Facebook页面,发出加好友的邀请。
接着,重复按F5,刷新,刷新,刷新……
...电影就在这机械性的动作中结束。
他成功了吗?
显然。
他失败了吗?
当然。
但正是无数成与败碰撞出的火光,才让一个“人”的轮廓,越加清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