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用特别角度切入的二战电影,最近看了自创语言自我拯救的《波斯语课》和纳粹军官法国小姐的隐秘之恋《沉静如海》。

还有这个从那波拉切入,从纳粹自己的学校切入的《希特勒的男孩》。

那种战争带来的悲痛感和麻木感,这个片子很少。因为它没有大场面的战争。但是看完了心里确实像扭成一股绳,苦楚又不能平复。

因为电影把目光聚集在了两个少年身上,仅仅是两个青春小子。但是在翻滚的纳粹岩浆和不休转动的战争机械里,他们的弱势,无力以及最后的自我“离去”,衬托出了一种更深的心理冲击。

因为在战争之外,

那是鲜活的青春之凋零。

阿尔布莱希特几乎是那个时代完人一样的形象,他沉在冰下的纯洁冰冷里,那时候我不觉得他是痛苦的离去,反而是在清冷的冰影里仿佛看到他走向天堂的光之梯。弗里德里希从一个冷峻又略带一丝战争思维的小子变成一个勇敢离开恶魔场的人,胆小的室友扑向手榴弹第一次唤醒他,深夜里对苏联俘虏的处决第二次唤醒他,最后阿尔布莱希特冰下澄澈决绝的目光彻底唤醒了他。在白茫茫的天地间穿着旧衣服回到良知中。

这个电影的触动之力也不仅在两个少年身上,在15000个少年身上。

他们走进狂热的军校,他们可能在巴伐利亚的森林里徜徉,在莱茵河边凝望蓝天,变成工匠,律师,牧场主。享受人生的宁静。

但要知道,这根本不可能。

明明可以,但还是不可能了。

你要怎么做?我也不知道……

那个教官领导留下日耳曼神话史诗那些屠龙骑士的作文。

可是你忘了那些史诗里也有那些爱与美的颂赞。

然而

1942 尼伯龙根冬日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