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友邻说,大学最好的就是可以随自己的愿望看电影,今天我就来一回~

首先,大家别期待《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电视纪录片”。所谓“电视”,就是把传主生平掰开揉碎了细讲,动辄几十集。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呈现叶嘉莹先生故事的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我们不能期待一部两小时的作品去深挖叶先生的学术经历,不能认为一个对她没有了解的观众看过了就能对叶老师形成完整的了解。所以你可以说如今眼前的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成果,它很现代,用了许多新的手法——越是现代的就越直接地表达意象,比如许多文物、古建、风景的空镜,比如立体的多感官的叙述方式:图像和旋律。

往常的纪录片其实是文字的图像化,我们看纪录片就像在看一本书,而《掬水月在手》是在用纯粹的影像艺术直接表达主旨。但更直接地表达感情却让我们看不懂了。这就需要我们拿掉平时看电影的习惯,直接把你的生活、你的体悟放进来——纪录片里的唐代壁画有几幅是我在陕博亲眼欣赏过的;龙门石窟我也同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拜访。乾陵的肃穆,故宫在黑白、彩色甚至高清影像里的旧貌新颜,纪录片仅仅是将它们展示出来,不加任何阐述。我看到这些就想起自己初见它们的感受,于是古代的气息就像淋漓水汽一样扑面而来了。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属于现代艺术的表达。奇妙的是,叶嘉莹先生正是一位勾连古今、遍游海内的人。我真的被这种无与伦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纪录片一样告诉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让你自己串联起看似琐碎的材料,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叶先生讲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李商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叶老师啊。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来,其中饱含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略显萧索的。因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现传主人格的魅力。叶先生在大陆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纪录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不敬畏地仰望。结尾,她在温哥华时期的同事说:

“她女儿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阵子,我们在亚洲中心见到她,她迎面走来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红,但也就这样了。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呢?”

影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经历的多场苦难,可听她吟咏当时的诗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

今晚风很大,海面墨黑。而这部影片或许会成为我眼前恒久闪烁的波光,让我有希望在今后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

摘一首全片中我最喜欢的词:

鹧鸪天

叶嘉莹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