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樂瓶掉進了原始部落,他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知道它是個可樂瓶。但它在部落裡從未有過地實用,在我們這裡,它終其“一生”都隻能是個可樂瓶。

《上帝也瘋狂》的開頭,我們在美學課上已經看過。當時老師用原始部落的人認識可樂瓶的過程來講美學是clear but indistinct的領域和審美的對象——“這一個”。我當時以為這隻是一個短片,未曾設想這是一部電影的開端。可樂瓶的線索确實有趣,電影從Xi出發丢棄可樂瓶開始,以Xi成功丢棄可樂瓶結束,如此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平凡物件之上,實在是少有的可樂瓶之高光時刻。概念會剝奪物品原有的性質,特别地,會剝奪物品的審美特性。我們看可樂瓶,無非就是可樂瓶,再也不會有其它。多少我們周圍的物件是如此呢?多少我們身邊的美被概念所剝奪?電影中如實講道:“他們越想改善生活環境,讓生活更簡單,生活就變得越複雜……不甘屈服于自然的文明人,發現他必須無時無刻去适應他自己所創的環境”。我們被困于概念的迷宮,物質生活極度豐富卻不如Bushmen那樣自給自足。“他們生活在平和的世界中”。

這是“哲學入門必看電影”,但我由于知識的匮乏,除了老師的講述以外,腦海裡隻剩下自己的胡思亂想。我簡要地叙述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與各位的觀點産生共鳴。

我從Bushmen認識可樂瓶到Xi學習文明社會技能的過程中,看到了人的學習行為。原始部落的人見到陌生的東西,首先思索它跟他們已知的東西有幾分相似——“它很堅硬,透明得像水”;然後發掘它對于他們有什麼作用,例如演奏音樂、鞣制蛇皮、槌碎塊根;最後反思自己生活的改變,它的缺點、它喚起他們内心何種貪婪,然後丢棄它。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使用能源,每次能源的革新都帶來新一輪工業革命,然後産生污染,我們尋求替代品,最後将原有的丢棄;我們使用通訊工具,互聯網催生了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我們樂享新時代的便利,而後發覺自己被奴役,呼籲着要把“罪惡的東西”趕出生活——我們的手機就是Xi手裡的可樂瓶。發現與發明的開端略微不同,但過程極為相似。發明又何嘗不是一種發現呢?二者都要經曆認識的過程。

我爸爸和我分享了他小時候對于拖拉機的崇拜。他看到拖拉機力大無窮、效用驚人,但不知其原理,面對它好似面對一件神物。于是他廢寝忘食地觀摩、搭乘拖拉機,越看興趣越濃厚,考大學時第一志願就是機械系。

拖拉機對于我父親,可樂瓶對于Bushmen,是同樣的關系。我不禁思考,科學對于我們整個人類是否也是這種關系,我們耗費無數精力,追随先驅的腳步(Xi是Bushmen的先驅)所探明的原理,對于更高等的文明是不是如可樂瓶一般的存在?我現在發現“認識的過程”有着共通性,然後閱讀相關書籍,這一行為跟發現可樂瓶能吹奏也沒有區别。

以上是我在這部電影中對于“認識”的思考。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本片崇尚自然生活的傾向。Steyn是知識分子,可他一遇到同齡女性就慌慌張張。他的吉普車是現代文明的産物,卻是多次尴尬事件的罪魁禍首。Xi處于非洲最低一級的人類文明,卻在影片中當了英雄。“我腦子裡的東西是否打擾了你”,是現代社會的荒誕與笨拙。Xi雖然是原始部落的族民,适應現代文明也不成問題。所以影片拿出來對比的是現代社會的笨拙和原始社會的聰慧、現代社會的呆闆和原始社會的靈活。

這部電影在崇尚回歸自然的基礎上,還有着對天真人性的呼喚。Kate的愛情選擇了Steyn而不是旅館老闆就是例證。影片裡最完滿的人物莫過于Xi,他對自己生活的滿足——“他不需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還有神通廣大的本領,都是影片對于原始社會的人們完善人格的描繪。孩子們被拯救時旅館老闆搶功的行為相比之下顯得醜陋。

我們生活于最美卻最醜的時代,我們被鋼筋水泥束縛,被概念束縛,被刺激而不是審美包圍。我在偶然間驚訝地發現,我們人類的審美頂峰産生于古文明時期,如我們的“風騷”和古希臘神話。那時的物質匮乏,語言這一表達美的工具誕生不久。如今的我們物質極大地豐富、語言極度地概念化,精神卻前所未有地匮乏。“有錢可使鬼推磨”,我們什麼都可擁有。而Bushmen族人,“他們生活的環境沒有什麼可以擁有,就隻有樹木、綠草和動物。”

最後,我想用陶淵明的詩句作結。“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他對于自己人生的思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實在是我們反思當今都市生活的絕佳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