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新闻说皮克斯要拍一部关于灵魂的动画,无端觉得会是一个好电影,在把情感具象化之后,总算要开始关注宏大的主题-灵魂和生死了。(不算《Coco》,它设定在墨西哥风格之中。)

影片主要构造了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生之前奏以及地下世界,在现实世界里,Garnder的本职是个兼职音乐教师,梦想成为一个爵士乐演奏者,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演奏机会,过于开心从开着的井盖中掉了下去,因此与后面的两个世界相关联,生之前奏,他是假冒的导师,负责辅导二十二,点燃前往地球的火花;地下世界,他是个闯入者,想要借此寻找回去的路。

现在的故事特别喜欢写成多层嵌套,前世今生,要足够复杂,逻辑通顺。人们每天处理复杂的信息,脑容量变得足够大,也读过、看过足够多的故事,稍微简单一点的作品,就会使人觉得无趣。

电影主题最终可以归类为一句话-“珍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这句话在疫情的当下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现实社会已经不像平时那么容易被掌控、可预期,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乱,人类见识到了自然和外在的恐怖力量。使人能够在微小的事物中产生确定感的,只有这些密集的感知。当不能通过旅行去获取最简单、新鲜的快感,被困在重复的生活之中,是什么能拯救快要崩坏的心情?《心灵奇旅》说:不是那些路途遥远、需要每天勉励自己的目标,而是一点点火花,每一个微小的瞬间和珍惜、感激的心态。

每一句平凡的人生感悟,都是需要积累过后才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与现实相关,而又延伸出隐喻。过于执着导致失去与生活真实联结的人。电子的联结,即语音、视频通话,有时都不那么真切。每一天都需要提醒自己,少玩手机,多做一些会产生现实联结的实事,比方创作、晒太阳、散步、赏花、与人见面。

有个场景是无数小人在内心质疑自己,人类真是最擅长自我pua的动物,不仅社会在帮助我们驯化自我,连你最亲的人,甚至你自己都在驯化自己,成为那个符合整个社会密密麻麻细线的人。所以每部电影都在鼓吹,寻找内心真正的自己,究竟释放的自我是什么,是野性残存的兽性,还是社会规训之前,混沌的自我,自我真的存在么?电影里是无数的小人被导师指导着,走向了情绪的染坊,最终染出五颜六色的性格。

喜欢其中一个场景,Garnder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出色的完成了六点半的表演,表演结束之后,他站在half note的门口,问Williams,“还有什么呢?”“还有明天继续来。”他有些不可置信,也有些不置可否,仿佛梦寐以求一生,甚至从死亡回到现实追求了这么久的东西,就是这么平淡,就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是啊,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有时候狂喜完了,反倒会格外空虚,没得到则会一直心心念念,充满遗憾。真是有点无聊了,就是这么个无聊而又庸常的道理,悲伤反倒比喜悦更深刻。所以还是那个论点,火花比目标更重要,你是你脚掌所踏之地,你前面经历的一切微小的总和,不是名利背后的那个虚影。

硬要说点不喜欢的东西,会说不喜欢结局,众口难调,私心更想知道二十二落到人间的故事,而不是Gardner的强行总结,也不喜欢毫无风格的作品,想加点尖锐、犀利、偏执的东西,联想到小杯伏特加猛然沉浸到有着金黄色麦芽香气的啤酒之中,密集的泡沫翻腾时,假如它是幽深的绿色,可能此时会说“哟,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