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弊!!!

《寄生虫》。

26日凌晨,《寄生虫》以评审团全员9票的压倒性优势,将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收入囊中。

...

这是导演奉俊昊在三大电影节的首次斩获,更是韩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零的突破。

但。

为什么是奉俊昊?

需知,韩国长期征战国际的导演,不论朴赞郁、李沧东、金基德、洪常秀,其资历,经验都比奉俊昊资深。

更何况,比起以上几位,以类型片起家的奉俊昊,怎么看都没有“大师相”。

所以。

为什么是他?

...

此次《寄生虫》拿奖,一句无争议的评论是——

这是类型片的一大胜利。

长期以来,类型片因其相对通俗的特质,一直受颁奖礼冷落。

连奉俊昊也早早给自己找台阶。

获奖可能不大,这部电影更像是拍给韩国本土观众看的作品,外国人不一定能非常理解。

最终。

奉俊昊用实力向世界证明,类型片确实可以做到精彩性和艺术性并存。

但讲真。

与其说奉俊昊拍类型片,不如说他一直在探索类型片的边界。

一种类型片的背后,往往是一套经过千万次锤炼,且验证有效的语法。

问题是,再有效的语法,看多了,也会成为套路。

既成套路,难免腻味。

而奉俊昊的电影,好就好在,处处反套路。

以其韩国票房最高的《汉江怪物》为例。

按好莱坞的叙事套路,怪物通常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直到进度条过半才现出真身。

但在《汉江怪物》。

仅仅12分钟,怪物就露出全貌。

...

怪兽露脸后呢?

打怪物,也反套路。

这一幕当时看得Sir啧啧称奇。

一家人,在汉江边拿着枪围猎怪物。

怪物中枪,暴怒反击。

就在这时,爷爷拿着只剩一颗子弹的枪朝怪物,只身向前。

眼神坚毅,步伐干脆。

举枪,瞄准!

一个市井英雄正要升起之际。

——连BGM都出来了。

干!

原来没子弹。

结果,爷爷只得转身,一脸堂皇回头,挥别家人。

然后?

没有然后。

...

...

反转吗?反转。

幽默吗?黑色的。

当主流类型片前仆后继渲染牺牲的壮烈时,奉俊昊看到牺牲背后更为隐秘的利用。

所以他要追问,谁说牺牲一定是有价值的?

看奉俊昊的电影,你要时刻准备挨耳光。

而看完奉俊昊的电影,你更要做好后脑勺挨闷棍的打算。

Sir说过,《杀人回忆》的多重结局。

当宋康昊死死地盯着屏幕时——

他看见什么?

罪犯?

谁是罪犯?

更进一步,这眼神,是悔恨还是愤怒?

...

事实上,奉俊昊电影的所有结局,都有绵延而丰富的开放性。

《绑架门口狗》最后,大学讲师通过贿赂获得教授的工作,却得屈身于昏暗的讲堂;因为疏忽工作而被炒鱿鱼的公寓管理员,却自由地爬山玩耍。

所以,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

《雪国列车》最后,年幼的男孩和女孩终于逃出了封闭的列车,却发现远处站着一只北极熊。

所以,这是生存的希望,还是又迎来一轮生命的撕咬?

...

更撼动灵魂的是《母亲》。

最后,夕阳下,帮弱智儿子掩盖罪行的母亲,像个弱智一样在大巴上无端端起舞。

所以,她也疯了么?

她是疯了还是像儿子一样装疯?

...

当主流类型片前仆后继讴歌底层的善良时,奉俊昊看到善良背后更为隐秘的算计。

所以他要追问,谁说底层一定是善良的?

别误会,并非奉俊昊没有恻隐之心。

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对小人物有着更为深沉的爱和怜悯,所以才对真实的他们有着敏锐的体恤。

《母亲》中,被母亲拿来当替罪羊的是谁?

另一个无依无靠的弱智少年。

“弱者不一定值得同情,因为弱者之下,还有弱者。”

...

一部类型片。

能有一个好故事,已够及格。

再把这个好故事讲好,即高分。

而奉俊昊类型片更高级的地方在于——

他在玩转类型片元素的同时,也将自己对韩国历史的反思,对韩国人苦难的关切,融入其中。

你看到的是个人命运在时代巨变中被拉扯,被撕裂的悲剧。

这种悲剧的根源,既有历史,政治,社会之因,也不乏主观选择。

《杀人回忆》。

以至今未破的华城杀人案为蓝本,真实重现20世纪80年代韩国乡镇落后的生活状况。

警察粗暴地对待罪犯,推理全靠主观臆测。

“是不是犯人,我看他一眼就知道了。”

...

不止。

找巫婆问破案线索。

...

宣纸上倒墨水,干了就有凶手的脸。

...

这什么意思?

《汉江怪物》。

电影上映时,正值驻韩美军事件,当时,肇事美军开装甲车碾死女学生,却被判无罪,民愤滔滔。

片中,急速恶劣的环境催生了怪物。

但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谁还在往汉江倾倒化学垃圾。

——美方实验家。

片尾,怪物被歼灭。

宋康昊窝在小房间吃泡面,电视上正播放美国政府对此事件的报道(称一切是谎言),节目未完,远方若有若无地传来又一声怪物的嘶吼。

宋康昊放下碗筷,用脚趾头把电视机关掉。

这,又是什么意思?

...

就算是向西方资本妥协的《玉子》,最动容的一幕,还是奉俊昊对韩国年轻人生活现状温度性地描写。

集团货车司机对着上司吐槽:“我确实有驾照,但我没有四大保险(买不起)。”

然后,丢下钥匙,扬长而去。

最后还在媒体跟前大喊“They fucked up,not me.”

...

这这这,又是什么意思?

...

说回此次获奖的《寄生虫》。

故事。

一开始就以奉式惯有的戏谑和悬疑抓人心。

无业游民金奇泽(宋康昊 饰)一家,原本屈居地下室,靠着制作披萨盒子生存度日。

...

一天,好运降临。

经朋友介绍,长子奇友(崔宇植 饰)认识了富人朴社长(李善均 饰)。

凭着妹妹十级PS功力,奇友以伪造的学历证书,顺利获得家教工作。

当踏进朴社长家门,眼前从未见过的富裕生活,循序激活,并膨胀了他。

他开始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妹妹进富人家担任职位。

...

他们迅速成为这家人的“寄生虫”。

但他们没想到——

当“寄生虫”的,不止他们……

留意这张海报,富人一家穿着鞋子,而穷人一家没穿鞋,但在海报的左侧,显然还有一双没穿鞋的脚。

...

除了故事,《Sir电影》前线伙伴@小驴更折服于其讲故事的方式。

前半段笑点满满,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一段段戏剧化的冲突安排既紧张又喜感。

后半段随着剧情的推进,情感不断深入,几次反转出乎预料,整体情节毫无赘余,叙事堪称完美。

用戏谑讲述苦难,用隐喻揭示现实,所有人都是无辜的,这是社会无解的问题。

《Movies Room》影评人@Radek Folta更夸张:

忘记昆汀吧,本日真正的电影是《寄生虫》,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叙事是如此重要。

还有英国《每日电讯报》影评人@Robbie Collin,Sir只能说,这样的评论也钻入了我的皮肤。

这是一部(寄生虫)钻进你皮肤挖洞,并将会把它的“牙齿”深深插入躯体的电影。

更多赞美,Sir没看过,就不妄加引用了。

但一点毫无疑问。

即使《寄生虫》没有好评如潮,没有金棕榈大奖,仅冲奉俊昊这个名字。

这部片,就是年度必看。

...

奉俊昊。

1969年9月14日出生于韩国大邱广域市,毕业于延世大学社会系(88级),导演、编剧。

用昆汀的话说:八九十年代后,最具斯皮尔伯格气质的导演。

在Sir看,金棕榈颁给《寄生虫》。

是《寄生虫》的胜利,是奉俊昊的荣誉,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韩国电影多年埋头苦干的肯定。

重新捋一遍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

奉俊昊其实也是韩国电影的“寄生虫”。

——导演轨迹和韩国电影甚至社会发展完全重叠。

2000年,《绑架门口狗》。

正是韩国电影实行“电影振兴”政策第二年,其时,也是批判性新闻繁荣顶峰的一年。

电影评论杂志,是当中领头羊。

2003年,《杀人回忆》大获成功,让韩国电影界第一次知道,“优质电影”(well-made film)才是持久保持竞争力的出路。

因为《杀人回忆》不再强调明星,强调特效,而更注重节奏叙事和情感共鸣。

同一年,韩国首次出现千万人次票房电影。

相比朴赞郁的奇情奇观,李沧东的文艺晦涩,洪常秀的自我小品,金基德的极端癫狂……

奉俊昊最拥抱市场。

他拍电影的动机很简单。

对我来说,没有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分……首先,我要拍一部我想看到的电影,我自己有想看的电影,但没有人为我拍,所以只好自己来拍了。

简单说,这是一个不被“大师大作”蛊惑的实干家。

延世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期间,他就发起电影社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电影,一部片子看几十遍,一遍一遍地拉片分析,直到可以背出电影里的镜头。

“奉细节”、“奉执着”、“奉坚持”,都是他绰号。

奉俊昊对细节执着到什么程度?

《寄生虫》,为了打造出无业游民金奇泽一家住在地下室,不见阳光的残旧感。

灯光要偏绿,墙壁要有破损、厕所要有污迹、家具要有磨蚀。

而这一切,都要经过他一一确认。

为的,就是令观众隔着屏幕,都能嗅到那股“发霉的味道”。

...

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惜代价的梦想家。

为了筹钱拍电影,奉俊昊画过漫画,卖过甜甜圈。

拍摄第一部短片时,因为资金困难,他偷偷在父亲礼券抽出一张,给演员当报酬。

终于有钱买下第一台摄影机,当晚,奉俊昊抱着睡觉。

更重要的是——

这样细致到极致,实干到妄想的故事经历,不过是如今韩国电影大多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从业者的缩影。

电影,尤其类型片,从来不是一个人拼出来的。

以《寄生虫》为例。

对。

奉俊昊牛。

但。

韩国国民演员宋康昊的演技不牛?

摄影师洪垌杓(他也是入围上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燃烧》摄影)不牛?

甚至于。

在奉俊昊迷失《雪国列车》,《玉子》,以批评清醒他的韩国媒体不牛?

戛纳颁奖礼,最触动Sir的,不是得奖一刻,是——

得奖后,奉俊昊走上台,定定地看着奖座,很久,然后动情地摸了一下奖座。

...

奉俊昊:

我就只是一个在12岁的年纪下决心当导演的,特别小心翼翼同时也带着傻劲的电影狂,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亲手触摸到这奖杯。

一个傻子要想成功,必然有一班傻子陪他发疯。

一班傻子要想成功,必然有一个可以保护,乃至褒奖这种傻劲的社会环境。

从这点上,真没必要问,我们的“奉俊昊”在哪里?

就是此时此刻,看这篇文章的你。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