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家看侯麦的电影。

仲夏的午后,非常适合食用一些法国的老电影消遣打发时间。

南部的夏天,干燥清晰的日光、绵长的海岸线,那里有微风、阳光、青草、海水、和美人。

以及总是伴随着巧合和不期而遇的友情和爱人。

大概,夏天是最适合发生爱情的季节了。

...

part 1

人间男女——侯麦的电影

缓慢,诗意,软绵绵的幸福感,是侯麦大多数片子给我的感觉。

他只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松弛自在,真实却不揪心。

电影里的男男女女似乎永远都在聊天、吃饭、谈情说爱,并且永远都在度假。

见面不是问你吃饭了吗?而是准备去哪里度假。


...

电影开头一般都开始于生命中最平常的一天,主人公要么坐在办公室接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要么露天坐在院子里吃饭交谈,要么就是一个人没来由地走在去度假的路上。

女主角要么是老师,或者秘书,或者机构职员。


...

...


故事场景设定在巴黎或附近的小城市,然后去郊外的湖泊、小山坡,或者海滨城市度假。。

演员们你来我往,没有太多情节,只有对话。偶尔争辩不休但总也不会真的撕起来。


...


基本上,侯麦记录的就是人们的言谈举止。

喋喋不休但也能让人心平气和地看完,顺便再去search一下那些专业名词来填补下自己无趣空洞的脑子。

大概全世界只有法国人在电影中狂聊康德、先验、知觉、胡塞尔现象学,不会让你觉得在装B。

一整部看下来,没有群情激愤、没有死去活来,安安静静、平淡如水,就像每个人的普通生活。


...


在法国新浪潮的所有导演中,我觉得侯麦是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因为他所有的电影都在纠缠于人间男女,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

编剧博尼策曾经评论说:

“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去爱?就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冲击着侯麦片中人物的内心。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出口?”

就像《午后之爱》里,侯麦通过男主坐在咖啡厅里观察路人的视角,描绘着普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


日子平平淡淡,内心纤细、敏感。

并且“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真爱……”


...

part 2

有闲中产阶级的苦闷生活

侯麦拍了一辈子的小资中产阶级的情爱故事,我觉得他片子里的那些男男女女所遇到的情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些饱暖思淫欲产生的东西。

他们衣食无忧、优雅得体、自我克制;并不浮躁、也不压抑,但多多少少都有点空虚。

他们看书、上班、度假,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足,但就是有那么一点无法填补的地方。

在这一点小小的空虚里,便滋生出朦胧骚动的欲望。

但又碍于体面而清高的社会属性,让他们有所克制,自我说服,并最终选择道德归属。


...


侯麦比较出名的是早期的「六个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系列,都在讲述一个男人在保持忠诚和陷入欲望间艰难抉择的故事。

他解释称,这些作品

「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

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

当然侯麦大多数时候都安排他们最终守得忠贞回归道德,然后再顺便轻巧地嘲讽他们一把。


...


比如《午后之爱》的已婚男主,家庭美满儿女双全,但无聊的午后总是坐在咖啡店观察路上的行人,想入非非。

重逢旧情人后,男主的午后生活便多姿起来。不过最终也在即将享受肉体之欢时戛然而止,将背叛仅限于精神旁逸。


...


他享受这种约会,但也仅限于此,午后的约会对他来说不过是平淡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

而他寻求的也不过是围城之外那些美丽、富有吸引力却无需负责的调情罢了。


...


《克莱尔的膝盖》里的男主,则显得更加自以为是一些。他觊觎抚摸一下克莱尔的膝盖,认为那是她最敏感和愉悦的部位。

这大概就和现在的什么恋足癖、美腿控有相似的道理吧。


...


男性在强调原始欲望冲动的合理与单纯性时,总会将这种欲望投射至某一个局部的占有欲上。

比如嘴上会说我只是想触碰她纤细的手指,渴望抚摸她柔软的脖颈,以此美化这种赤裸的欲望。


...


电影里男主最终如愿地抚摸了克莱尔的膝盖,仿佛就是安抚了内心欲望的撩拨,然后宣称自己对于肉体其实并不那么感兴趣,便安心地去结婚了。

不知道是真的克制还是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