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把死亡拍的美,是把死亡的概念拍的如此的美,这让我想起了为奶奶守灵,因为《入殓师》,为奶奶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旅程润上了一层唯美,那种形而上的美感,是我从未想过的。
这种美感融入进了每一帧入殓师为遗体纳棺的过程,融入进了大提琴的情绪中,更融入进了生者对亡者的泪水里。
父亲最终说出就算他扮成女孩,他终是我的儿子。澡堂儿子扒着焚尸炉的门框,一直对妈妈说着对不起。子女们一边笑,一边哭,一边亲吻着父亲告别,以及给奶奶换上长筒袜的孙女。
看到这些,我都会控制不住哭泣。除了对亡者满满的思念,对失去后的愈加珍惜以外,还有面对死亡时,刻在骨子里那种,注定要与这个世界别离时的孤独感和不甘。
我在想,死亡的美感到底来自于哪里?
或许来自于一种情绪上的饱满,一种每个人都会用心感受亡者曾存在于世的时刻,是那种情绪满满的慢,感受着回忆的抚摸,感受着思念,感受着泪水划过脸颊的瞬间,一切都是慢的。
人们或许无法跟着亡者离开,却终于来得及感受浸泡在思念里的缓慢,终于来得及感受到亡者作为不存在的时刻。
而入殓师就像这个时刻的指挥家,用仪式把吊唁的人平静带入进一场离死亡很近的氛围里,指挥着所有人的灵魂慢下来,并用心感受。
观者,被入殓师仪式般的动作,缓缓带入到各自的内心,和死亡在一起,和亡者的回忆停留在一起,在死亡前散发出赤子,孩童般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中抱在一起取暖。
文字没有发明前,人们会互送土地上的石头来表达心意。而人们需要替代语言,调动感官,用心将石头攥紧手里,才能真切通过一个没生命的物件感受到对方的心意。
是粗粝的,是润滑的,是坑坑洼洼的,或是厚重的?
观《入殓师》,何尝不也需要同种心境呢?
或许生命的真相都藏在了慢下来,或是回到无言状态的过程中吧。
全片还提到了罪,那种面对亡者已去,作为生者的罪恶感,如同,抛弃子女的罪,不能为亲人送行的罪,也包括,那句对妈妈一直念叨着的对不起,甚至到带着负罪感吃掉一条河豚鱼。
或许,人们的某种罪恶感,会在内心被小心翼翼关照时,不自觉的翻涌出来。
可在生死之门前,这种情绪终会消散掉,被原谅,被宽恕,就如同抛弃儿子,并与儿子分离几十年的父亲,死前手里依然攥着那块来自儿子石头般牢靠和确定--终将思念,终将过去,终被遗忘,终会在一起。
攥紧石头,去体验一场终将在一起的死亡。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台湾兵送大陆一家,是我最喜欢的一幕场景。
《恋恋风尘》里,台湾兵们把大陆一家送回对岸,还送给他们很多礼物,有送给小孩的糖果,有磁带,有收音机,有打火机,有口粮。片子里的台湾兵想,俘虏大陆一家什么的,大可不必,只希望他们可以平平安安回大陆。大陆一家的船在海上飘,磁带里的音乐也 ...
给上幼儿园儿子的一封信
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幼儿园,爸爸对那儿一概不知,把你送进去后,我就很担心,索性翻出一部压箱底的纪录片,叫《幼儿园》,这片子拍摄于中国打进世界杯那年,那年的我怎么可能想象的来,20年后会遇到如此可爱的你。 这片子看得我难过,因为导演 ...
相信爱,你就是种星星的人。
翘班看电影,这是第一部。我看到在天空找外婆的时候哭了。看到那对父母原谅图花了的骨灰盒时哭了。看到小哪吒叫爸爸的时候哭了。看到父子一口酒和解的时候哭了。看到小哪吒和爸爸分开的时候哭了。看到爸爸变成烟花的时候哭了。看到奶奶的声音出现在了 ...
世界上,最潇洒的人
朋友问我,“你周围有没有潇洒的人?”我说,“没有。可我认识一个人。我们不熟,可他很潇洒。”-谁啊?-阿飞!所以,我又刷了遍《阿飞正传》。在一列缓慢行驶在亚热带雨林的列车上,阿飞是从那飞走的,从肉体的躯壳中彻底逃离,以命陨的方式。死前 ...
vol.1 《婚姻生活》第一幕:无知和慌乱
今天是5.20,虽迟但到。 我写了《婚姻生活》的第一篇影评,这也是我们婚姻生活的第六年。以此纪念。 好的夫妻关系,应该吵架吗? 约翰和玛丽是一对相爱十年的夫妇。 约翰受过良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