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迪的监狱生涯,我懂了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了!这个电影与其说是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之歌,不如说是在指导普通人踏上成功之路的成功学电影。
安迪身上有着成功人士的几个特质,我们可以先来仔细分析一下(剧透警告)
一、持之以恒
这个是安迪最明显的特质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还是会自己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地一年一年去做,比如他会在向州议会请求图书经费无果的情况下还坚持写信六年,最终居然还建立了整个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二、热爱学习
热爱学习是安迪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标签,他即使在监狱里也会不断学习。学习是了什么?是为了洞察整个体制的系统。安迪以前是银行家,对报税体制非常熟悉,以至于他也能敏锐抓住税收体制中的漏洞,他也因此能够为监狱里的官员报税,从而在监狱里获得“优待”。这一优待最终也让他有资格成为那个超越边界的人,比如说典狱长帮他把寄给州议会的信寄出去,典狱长允许他将自己的牢房打造成书房的样子等等,也正是由于牢房里面的特殊设置才能够隐藏住安迪逃狱的洞口。与此同时,知识也帮助他逃过了“姐妹帮”的一次侵袭,也从此让姐妹帮无法再靠近他。
他对体制的本质是体察地非常深刻的,看到影片最后其实可以发现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安迪就认识到把希望放在体制身上是不牢靠的(毕竟正是这个体制让他坐牢),因此他很早开始就挖墙准备着某一天逃生,即使在他的高光时刻——大家都依靠他报税他也没有停止过挖墙。同时,他非常清晰地意识到那些官员并不是他的“朋友”,他们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廉价劳动力而已。
他对知识的力量是非常强坚定的,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从来也没有质疑过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三、突破局限
既然他洞察了体制系统,那么他顺理成章够找到其中的漏洞,也因此他有了突破局限的机会。
我们可以发现安迪有着心想事成的魔力,好像只要他想干什么他就能干成什么。他想要图书经费,就能要到图书经费,他想要逃税,他就能利用制度漏洞逃税,他想离开监狱,他就能离开监狱。
但是前面两个都是在制度内行走,图书经费是依靠长期向州议会写信达成的(合法渠道),而逃税则是通过制度漏洞达到的(灰色地带),但是离开监狱就是安迪更高层次的体现了,当法律判你有罪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囚犯就只能“无辜地”困在肖申克监狱里,但是安迪就选择离开这个体制,不受这个体制的束缚。
然而,监狱里其他人首先是困在自己思维的牢笼里,其次才是困在真实的监狱里。
安迪有一次通过广播放音乐胶带,在他因此而被关紧闭一周后,他跟瑞德的讲话深有意味,他能够在内心中感受到那种音乐的感召和希望,但是瑞德却无法体会到,这个也是文化和知识赋予安迪的能力。
四、脚踏实地
安迪的行动力真的太强了,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只是个普通的咸鱼了,相比于安迪说了就干的性格,我就是属于哪种想想都觉得累的人,写信写6年,用石头亲手制作一幅棋盘,挖墙挖20年,如果我是被冤枉进入监狱的人,我或许也只能一辈子困在监狱里看着那几本破破烂烂的书了(现实中不自由,精神世界也贫瘠),但是安迪能够在监狱里却能享受知识的光芒并最终成为自由人(现实中自由,精神世界富裕)。
五、拥抱希望
相比于盲目的乐观主义,我更认为安迪的这种希望是基于理性的乐观主义,他的乐观和希望是基于对知识的力量的坚定,同时也是对拥有知识的自己的坚定。
六、卧薪尝胆
安迪和监狱里其他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博弈关系,既要跟朋友们打好交道获得资源,也要跟狱吏们拉好关系防止挖墙被发现,也要对抗“姐妹帮”的欺凌。他从一开始就是那种很安静沉稳,好像“披着隐身衣”一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而且看起来安静瘦弱,所以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讲完了“成功人士的六个特质”,我们就回归电影本身吧。
那个新来的摇滚男孩可能是安迪的内心柔软的一面,安迪耐心地教导他,让他考上高中文凭,在他身上投注了不少希望,希望他以后能够在出狱后干其他行当。我想,摇滚男孩出狱后的新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安迪的“再生”。况且,摇滚男孩也道出了他曾经听到的真相“杀死安迪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所以摇滚男孩确实也是安迪“重获自由”“再生”的希望。但是事情的转折就在,典狱长却把摇滚男孩杀死了。
安迪在得知杀死妻子的凶手另有其人时是首先寻求了典狱长的帮助,他大意地流露出自己对典狱长的不满,但是典狱长怒不可遏,反而将他关紧闭。这一切让安迪确信自己是不可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自由了,因此他开始了他的逃狱-复仇之旅。
很难猜想安迪到底是在哪一步想到自己可以通过帮典狱长洗黑钱而让自己获得一个新的身份的,毕竟最后一切都太巧合了,已经挖好的墙洞、干净的衣服、另一个人的身份,可能最后都是顺其自然发生的吧,但是可能这一切也是安迪早有预谋,只是他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离开而已。还记得安迪和瑞德在整理书架时谈洗黑钱的事情吗?安迪说他自己以前也很老实的,“不来监狱一趟都不知道怎么骗人”。
监狱好像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漏洞,监狱之外的世界是依法运行的,但是监狱内的世界却处处不合法:狱吏滥用权力、典狱长洗黑钱等等,而可笑的是,监狱恰恰是惩罚非法的人的牢笼,所以,电影里的监狱就像一个悖论一样不合时宜。最终,监狱是启发安迪要跨出体制的地方。正是监狱这样的法外之地让安迪学会了骗人,他萌生出越狱的想法,骗过了监狱里的所有人,也骗过了那个“法治社会”,然后离开那里,他离开了“法”(监狱之外的世界),也离开了“非法”,去到一个“没有秩序”的小岛上。
电影里有两个主角:安迪和瑞德。身份介绍:安迪是监狱外世界的精英人士,瑞德则是监狱内世界的“精英人士”。看似只是两个人,但是他们却代表了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崇尚知识的、充满希望的、理想的,另一种则是放弃希望的、世俗的。两种价值观并不是对立的,在电影中他们时常产生对话,最后二者的身份高低甚至发生转变,一开始是瑞德在监狱里教安迪如何行事:小心“姐妹帮”、劝安迪放弃希望等等,最终居然是安迪教瑞德做事,在安迪给瑞德的信中写道“记住,瑞德心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两种价值观不断产生对话,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安迪的价值观获胜。更深一步去说,安迪的价值观代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代表着一种新兴的、卓越的、打破旧世界的力量,而瑞德的价值观则代表着落后的、陈腐的、固步自封的力量。(其中黑人白人的身份标识也很有意味呢)而后面瑞德在出狱的面谈也很鲜明的体现瑞德老的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以前瑞德在出狱面谈时总是会对官员们说自己已经“改造好了”,但是没有被批准出狱,但是当他“不再在意什么改造不改造”的时候,他居然就被批准出狱了。
安迪看似安分守己,但他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不安分”,因为他懂得,如果在监狱内不安分守己就会被揍,但是他可以通过别人根本无法想到的方式实现突破——知识的力量。
而瑞德他们看似不安分守己,通过通融关系倒卖东西,但是这种能力却只能在监狱体系内发挥,受控于监狱内,却无法逃出监狱。
对,没错,这部片子除了在歌颂自由、歌颂毅力,它还歌颂知识。
最后想要小小调侃一下,我看的蛮多经典电影好像都很喜欢用这种“他人讲述”的方式去讲述故事,比如像《海上钢琴家》《本杰明·巴顿奇事》等等,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是通过瑞德的口吻去讲述安迪的故事,说实话我觉得这种方式会有点不自然,瑞德在电影中好像承担了“智者”的角色,时不时出一些名言警句,显得有点生硬。而且,最后安迪的信上说“记住,瑞德,心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最好的”,这种口吻感觉不像是在对朋友说话,而像是在教导不成熟的小孩子一样;瑞德最后在巴士上的内心独白(对这次旅程感到快乐)就好像是导演在故意让角色说话,再次表示自己对安迪的崇拜什么的。所以结局就显得矫揉造作,好像导演在刻意让安迪的价值观获得胜利,同时通过瑞德的内心独白去再次确证这种“胜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