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影片:
这是期末结课论文(非影视类专业,是学校组织),是对这部电影的浅析,评分结束遂发。
(其中不乏有不够成熟的表达,这大多是为了凑字数…)
————————————————————
『主观性叙述中的“幽灵”
——浅谈《夜以继日》对《蝴蝶梦》的续编』
“从天而降”的恋情、毫无头绪的离开、不被认同的逃离……这些情节按理在一个标签为“爱情”的电影中成为促成BE或HE结局的工具,但在《夜以继日》(2018)中,这些“经典”的转折却导向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非二元性结局,而在许多关键节点处女主朝子的选择也令大众很难理解,使得影片整体呈现出第二片名(《睡着也好,醒来也罢》)所述,观者如同做了一场云里雾里的梦。我认为,这是“主观性叙述”带来的效果。
无法理解的逻辑、无法证明的情感、无法探测的真相……许多悬疑影片中常会出现这些“不合理”,且在结尾时揭露它们背后的真相。而就在一部老电影——《蝴蝶梦》(1940)里,真相似乎随着故事的发展越来越远,即使法官断言Maximum无罪,但在这个云里雾里的故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这也是 “主观性叙述”的作用。
《夜以继日》与《蝴蝶梦》的故事都以情感为主导,于是二者都采用了很多“主观性角度”,最终都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同时二者表达主观情感的方式也有许多不同,值得对比研究。
-------浅析《蝴蝶梦》中的“幽灵性”:------
-------口述出的真相,愈发远离原点---------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蝴蝶梦》中《夜以继日》的临摹之处。
影片围绕女主Joan的“浪漫邂逅”展开。J在山崖遇见Maximum,二人仅用四天就由相识步入婚姻,婚后J住进豪华的曼德利……看起来很顺利,实则处处诡异:为什么认识才四天就结婚?为什么M要选择这个在与亡妻初识之地认识的女子?为什么J明明发现了M的不对劲后却还是继续爱他……影片中随处可感的“别扭”已然于开头铺下。
影片中有一个不起眼却很重要的情节,在角落处把这种“别扭”具象化:女主打碎了珍贵的爱神雕像,并把雕像的碎片匆忙藏在抽屉中,假装其没有发生。这段情节一方面是展现女主与曼德利的格格不入,另一方面,Rebecca的离开就像是一个珍贵的无瑕的爱神雕像被打碎了,这段剧情也是将片中不同人物对不存在的Rebecca的“主观性描述”形象化展示:
1. Maximum选择把R的尸体藏起,假装这可怕的经历不曾发生;
2. 仰慕R的女管家Danvers则旧事重提,想要追究女主Joan的责任,因为就如她打碎雕像一样,R离开了,J留下了甚至毫发无损,享受着R曾享有的一切,D忍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一定要把J的差错拎出,让J羞愧,并不断为J渲染自己眼中那个无暇的Rebecca,让Joan相信自己所认为的主观性事实,让J无地自容;
3. 在R真正的尸体被找到后,这起与曼德利紧密相关的案件却不在曼德利调查,警方和法院实际上就像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置身事外,也是一种置碎屑于抽屉而不顾,只关注着证言,关注着让有钱有权的曼德利赢下这场官司,听着有利于曼德利的证言,却不思考没有死者的“证言”是否准确(医生的一面之词罢了,“患者”已经去世一年,凭空出现的病例真的能代表病情的确诊吗?),于是他们也默默抛弃了客观的事实,在伪装的“客观”中步入主观的“真相”;
4. J知道了自己深爱的丈夫的秘密,则选择了听信他的一方之词,相信他人口中对这具已经不存在的雕像(R)的主观描述,并加以自己对M的爱之滤镜,丝毫不怀疑M口中所谓的事实(换种角度:即使J也有怀疑,但她还是感性地抛弃了怀疑,令自己选择去接受M是清白的这一事实,如同把雕像藏起来,假装错误不存在,以减少自己的负罪感);
5. 而最后曼德利的结局也是如此,在被管家烧毁后,一切关于R的事就都被藏于密林中,不再被提起,只存在于女主J的梦境里。
《蝴蝶梦》就如同一场梦,而梦是主观的,或许梦的主人公J在影片中所述的故事也是她的主观加工过的,一个称自己为无罪者的“美梦”。
Rebecca是本片的幽灵,出现在片名,出现在每个人的口中,出现于每件物品的标注上,却不曾露面(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人们在意的到底是Rebecca本身,还是自己选择相信的事实?是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找借口,还是为自己的嫉妒作宽慰?一个不存在的人却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情感外泄,“套出这么多人的话”,可称为“背后评价他人”的悬疑化表达,可见切入点之巧妙,主观叙述中的那个幽灵虽然不在场,却处处是这个“工具”被使用的痕迹。
-------在对比中思考《夜以继日》中的“幽灵性”特点:情感引导的理智,已然无法规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夜以继日》对《蝴蝶梦》“幽灵性”的续编。
影片的开端、过程、高潮、结尾都可谓说是——诡异,与前者(《蝴蝶梦》)有很大的同一性:导演设计了多处主观化表达:
1. 将初恋时惊奇的怦然心动用突然在街上亲吻刚认识人来展现;
2. 将青春梦幻的离去用鸟居麦无声息的离开表达;
3. 将遇见心动的、与初恋有些许相似(指性格特点、相处方式上等,而非单纯外表像)的“crush”这件微妙的事用遇见了几乎长得一摸一样的人来表达,又将不同的爱人有不同的样子用二人完全相反的性格来表达(这里其实现实性更强);
4. 将初恋的影子在自己心里的萦绕这种十分私密且主观的事(也可以说是对童年、青春的留恋),用现任的长相、大楼上诡异出现而先前完全没注意的广告牌、旧人的重新出现、自己和初恋一样奇奇怪怪的“游离”状态来具象化;
5. 将自己因还未接受成年的现实而恐婚、恐惧真正成为大人的感受用初恋突然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以一个比起现状(现任)更好的样子来“救”自己于订婚前夕(真的舍弃自己所怀念的“幼稚”的前夕)展现;
6.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想在ddl以前“垂死挣扎”一下,渴望自己能拥有某种神力来“扭转乾坤”,在不想面对但即将必须面对的现实冲击之前做一场“我其实还有余地挽救,而且我已经完成任务”的白日梦,在影片中白日梦的具象化则是麦带朝子的逃离。
许许多多的“不合逻辑”实际上是主观视角下个人对所见所感所记忆的再加工,所以不合逻辑,但合心意。
与《蝴蝶梦》相似,影片中也有一个关键的具象化事物代表着整段故事的特点:朝子的猫。大多数时候看来,猫是一种游离的生物,可以说是麦的化身,也是朝子紧紧攥住的青春的代表,也是朝子和亮平如脏污的绵绵川一样,浮于表面的平淡美好的代表。这只猫很突然地走入生活,突然就出现在路边,朝子于是开始喂猫,就像遇见麦、遇见亮平,二者都是突然闯入,她像喂流浪猫一样先是关心,然后带回了家,把二人都在无意间逐渐放入心底,成为她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不下朝子的亮平也是一样,只是嘴上说着不信任了,但仍然让她住进了婚房,继续走向了未来;冈崎妈妈也是如此,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心底的那个人——因为与他们而言,有关对方的回忆是十分珍贵的,已经写在了“记忆”这本书的扉页,对方已经是自己生命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了,无法割舍,也不想割舍,对方于自己的珍贵已然成为自己不断给予对方继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精神生活中)的理由,自己想占有的人成为了伴随自己的“幽灵”,不再对自己提起对方不好的回忆,如同《蝴蝶梦》中藏起的雕塑,“主观”获胜了,自己所认为的真相获胜了,“偷来的美好”又能继续保持下去,只要不撕开这层窗户纸。
而影片最后也十分有意思,用一段经典的日剧追逐,一段无用的追逐,来具象化感情中二人在情感出现裂痕后的拉扯,而后又以进入房子,为这个破裂找到了“故事以后”,个人认为这是十分稀缺的,在许多俗套的爱情类电影里,无论是“Happier Ever After”还是就此分别,都在故事的高潮戛然而止,并未给观众一个后续故事的真正“结局”。而《夜以继日》则用意象化的方式,让主角们再度回到象征婚姻的房子,而眼前的川水则是他们未来的概括: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很脏,且就如流水般不稳定,可能会有洪水袭来,川水泛滥,也可能干旱不止,绵绵川再无踪迹。
鸟居麦是本片的幽灵,出现在最开头,出现在丸子亮平的脸上,出现在朝子为人处世时的游离中,出现在家里的那只常伴二人左右猫上。他不只是朝子的初恋,毕竟他甚至不一定存在,他只是千万个朝子心中的心动、青春、自由之身、现实到来之前美好的理想、一场白日梦,他是影片中的关键,也是不曾真正出现的“幽灵”。
---总结:不同的“幽灵”,同向的诡异与疏离---
“幽灵性”是这两部影片的重要特征。《蝴蝶梦》由于其所塑造的“幽灵”之经典而被许多电影作为临摹对象。经过对比,《夜以继日》是众多作品中不错的改编。二者在“幽灵性”上既有同一,也有不同之处:《蝴蝶梦》以主观发言为“幽灵”的主要表现方式,《夜以继日》则以超现实手法为“幽灵”的主要载体。这两种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都属于“主观性叙述”,且都导向了相似的结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具有“幽灵感”的电影。
经过这次对比,《夜以继日》的创作思路于我而言更加清晰,也认识到“主观性叙述”以及“幽灵”角色或物品的设计对一部电影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