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对本我的抵抗,身份对主体的抵抗,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本能的精神拮抗。然而正是这种疯狂,让真理和虚幻失去边界。

...
色彩基调
...
45º背向镜头

昏暗的房间,灰冷的色彩,对比强烈的光影,夸张躁狂的表演,一部旨在戏耍的心理电影就这样上演了。对异化心理的显像做到及格水平,同类型惊悚片推荐1968年《罗斯玛丽的婴儿》,1980年的《闪灵》以及2000年的《梦之安魂曲》。这部1981年的《着魔》,只在技法上达到了现代主义电影的水平,提供的多是心理学的关注以及思索,刻意呈现混乱感的意图略显稚嫩,同时,在主题上和风格上,做到了觉却没有做到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框架有些散乱。不否认其和其导演带有的独特个性风格。

...
四开门的房间
...
螺旋的主体异位

下面是对影片捕风捉影的一些分析:其实这些影片逃不开的还是对现代主义社会环境和精神困境的揭露,尤其家庭和婚姻的人格控制更像一种“幽闭恐惧症”,累积的焦虑症被异化后变成了一种躁狂式的恐怖症,精神分析的盛行既打开了人们内心的窗户,同时也让恶魔乘机而入,人们不仅能找到积极的心理能量,同时也能挖掘人性的本能。同期的导演大卫·林奇、大卫柯南伯格都着手于对更深心理结构的探索,在影像之中,更像是被解剖的心理夹层中,混杂着欲望、恐惧、暴力、刺激与矛盾,不免风格中透出怪诞、诡异、神秘之感。《着魔》的导演安杰伊·茹瓦夫斯基的风格更加自由奔放,不拘泥于严密的叙事逻辑,形式跳脱难以捉摸,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影片中的精神状态“不定式”,即是对家庭、爱情、亲子等等常态的怀疑和解构,把心理中压抑的阴暗面全部呈现在画面上,这当然需要一些心理学的摄影技法,也更是对“心理恐怖”的把握游刃有余。

...
“瞳孔摄影”
...
PEACE

譬如一些特殊的摄影镜头,45º背向而坐的男女主,在镜中没有任何倒影,暗喻两人空壳式的存在形式,意味着不真实和虚幻。还有男主坐的摇椅前后摆动,人物于画面中的占比时大时小,对观众产生了不安和压迫,也喻示着积压情绪一触即发,片中还有一次旋转办公椅。对室内空间结构不做解释,刻意产生混乱感,让观众失去对空间平衡的把控,以相似元素跳切转场,打破时间上的连续性,产生片断、疏离、困惑之感,后在多处局限空间都用这一手法制造了迷失效果,包括狭隘的通道,迷宫般的办公室,螺旋的楼梯。超大光圈的怼脸特写,让人物的心理状态暴露无遗,在夫妻发生肢体冲突时频频采用正反打,让观众反思个体间流动的情绪与主体之争,控制、对峙、降伏、捆绑、威胁。这种极具情绪性的镜头非常有代入感,完成了我们在关系中内耗到无法自拔的一种宣泄,完成了我们的观看癖。

...
跟踪
...
触碰
...
归顺

电影文化里甚至有一种对“争吵现象”的崇拜心理,观众通过观看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争吵情节,释放了我们无法排解的压抑情绪,同时也在电影对现实的采集和呈现之中,升华自己对吵架带来的“失控状态”的不满心理,譬如许多负向情绪的英文歌曲,推荐一位音乐人『WRAITH』(网易云可搜到),采样电影中的争吵情节,主要达到一个通过艺术化来宣泄的目的。像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革命之路》,演技在线的状态下歇斯底里地飙戏,同样是对两性关系的还原。

...
第二张图的细节

厨房是最经典的一段,绞肉机的噪响和不停的质问混杂在一起,噪音的效果是让人躁狂和恼怒,却也喻示了精神拮抗的持续性,精神拮抗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当人产生某种情绪、观念或欲望时,会同时出现与之相反的心理倾向。比如:感到恐惧时,会本能地产生“不要恐惧”的想法。但当人过度关注或对抗这种拮抗(比如刻意压制负面情绪、试图消除杂念),反而会强化对立双方的冲突,导致精神紧张、焦虑加剧,甚至引发神经症症状(如强迫症、焦虑症中的反复纠结)。男主的歇斯底里源起于他对妻子出轨的幻想,这一心理又和他的认知相关,过度地控制和占有对方,长久以往会形成更为严重的行为方式,譬如反复确定对方是否忠诚,反复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现代很流行的词语“视奸”,其心理动机与“猜忌”相似,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逐渐成瘾,最终形成一种“癖好”,不视奸就难受,不猜疑也难受,无法控制,除非重复去确认“它的不真实”。男主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发生了接下来一连串的事件,一个念头的萌芽,可能是蝴蝶效应,可能是一辆无法停下的列车,它可以引发失控(有点像“ego”宕机了)和更深的心理浩劫。坏种,畸婴,异形,在大卫林奇的《象人》里,这些形象早已成为指射阴暗面人性的符号,也揭示了异化社会下畸变出的恶果,人的欲望呈现出病态,如剧中对背叛的讨伐和控诉,异形也可以引发观众对异变和未知的本能恐惧,对人性的深不见底的恐惧,对粘稠和流体的恶心。

...
双生花的occupy
...
身份认同
...
“斗争”

长镜头交给了发疯的阿佳妮,打碎了鸡蛋在昏暗无人的下水道里表演神降仪式。在我看来,影片最有逻辑思维的部分在“姐妹花”假说,一个代表忠诚一个代表外遇,这套自我与本我的割据来自爱情的道德观念的规训,同样更上一个层级,社会对我们的规训又是什么?老婆婆说灵魂可以摆脱肉体而存活,必有已死之人,在影片结束时,蜕化而来的新男主和新女主,在枪林弹雨的音效之下,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片中阿佳妮看向受难的耶稣,而尼尔在片头有一次莫名的低头,这看似混杂毫无关联的情节间,不能否定蕴含导演的某种刻意为之。

...
炮弹与未来图景

反而观之,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有架空常规逻辑体系的意图,主张通过颠覆和反叛来对待艺术对待世界,何谈因没有基础戏剧性和文学性而不具艺术价值?有人指责后现代风格强烈的《着魔》只是摆花架子,在影视美学教程里对“电影”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有明确的定位,它并没有回到依赖于“图像”的语言感知体系中去,反而这种重新吸引人们重视“视觉形式”的回归,更像是积累了更多的美学经验而进入“图像本体论”的高级阶段,电影通过“画面、文字、语言、音乐、音响”等多重媒介手段,成为高信息量的媒介综合体,已经具备了巨大的审美表现力、艺术表现力和思想表现力。如果说一位饱受争议的导演能凭借这忽悠人而登堂入室地进入你的“已观看”列表,那也真是独具一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