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理解中这部电影有三个对比:饭桌是丰富的,语言是苍白的,然而内心也是丰富的。我相信中式家庭(假若没成为不幸的悲剧)普遍存在一种不在场的爱,且是强烈的、自我牺牲的。中式家庭是擅长喧闹缤纷、大摆排场的。不擅长的是私密、脆弱的对话。丰富的情感在劳碌和繁忙中隐身,总是想找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表达,又总是错过。因此一直沉默着,低气压着,在某一天爆发的时候几乎要将石头碾成细粉。
“我们用吃饭来表达情感,他们为什么不能唱karaoke来表达情感”,台词说的实在是很妙。电影拍出来30年了,我还是能在身边的关系中观察到“有话说不出,都在酒里/歌里/什么什么里了”的糟糕情况。如果要总结中式家庭的花语,我会说是“压抑“和“无处安放的爱”。压抑自己的念头和激情,因为要达成家庭和社会的期待。压抑自己的表达,因为从小到大无人擅长倾听。代代如此。
朱家的故事除了讲亲情,也讲压抑和反压抑。大姐家珍是让我最担心的。家倩和老朱一看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家珍和老朱是内核入骨地像。她主动承担了压力,拒绝和人吐露心声,只向神诉说。她的奉献已经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让其他人看起来像是“不知感恩”,让关心看起来像是在随意打压她的生活。最后家珍真的找到爱情了吗?我很担心。在中式的背景下,我不知道有多少对“爱情”的认定只是在填补亲情的缺失,又或者只是为了逃离家庭的复杂。
三妹家宁,在我看来写的不是她本人,而是对中式家庭的讽刺…作为有三个女儿的家庭,老朱这单亲爸爸沉迷做菜和弄孙(弄到孙女后来变成第四个女儿),已弃疗。两个姐姐竟然也从没告诉小妹要用套!这难道不应该是姐姐们给妹妹的第一条人生建议吗!!中式家庭就是那种看似全家齐齐整整,一桌八个大菜龙凤呈祥,却连“一定要用套”的建议都没人说的华美的袍啊!这个家庭不仅父女间dysfunctional,姐妹间也是…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断定大姐和小妹(甚至老朱)的结局,是温馨呢,还是带着悲伤?只有二姐家倩是给我最多希望的,也真正让我看到了好结局。她是“你没法掌控自己身上像父母的地方,但你有机会做得比他们更好”的写照。一方面家倩认可“自己”:她是有独立需要的人,其他朱家的人也是,过度奉献并不能为任何人带来快乐。另一方面她也认可了“家庭”。只要那个带着面包手串和香料戒指的小女孩还在心底,家倩就很难与父亲通过彻底割裂来修补伤痕。她的疗愈将从承认自己的脆弱,为父亲在心里提供位置开始。
最后父女俩人肩并肩坐着(而不是隔着一张大台),老朱唠叨着自己的美食评论,突然尝到了姜汤的味道。那一刻的餐桌是最不压抑的。菜是次要的,人是主要的。家倩做菜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爱的人品尝。而吃菜的人是全心全意在此刻陪伴着,聊着。这不就是小妹说的爱的定义吗:你在他的面前,畅所欲言心中的话。这大概也是所谓“其实世界上没有食神,也可以说人人都是食神,不管大妹小妹叔叔阿姨,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吧,哈。
中式文化真不用打上商标,摇旗呐喊,当你确实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它会让你感觉“被看见”。李安30年前拍这部电影,今天能让我感觉到“自己”也在里面,这真是穿越时空的电影的魔力。甚至就连关于当时的人,背井离乡去美国的台词都觉得依然适用。压抑来自于社会的规训,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隐含着情感的无能,和对被拒绝的不安。我一方面希望这共鸣到我这代就此结束,另一方面又变态地觉得,这何尝不是一种集体的甜美的痛苦回忆?
(P.S.突然想到梁伯母是电影里最不压抑自己的中式女人,有话就说,见人就骂。不过她又有着浓厚的中式家长规训风,天天评论人家家事。看来另一个疗法是:如果不能治愈自己,那么就先发制人压迫别人,也能活得很快乐…
P.S.的P.S. 这么经典的作品在美国各大串流平台都找不到,太没有品味了吧!最后买了封面很好看的蓝光DVD,在年末带给了我快乐的回忆。没想到DVD产业还活着,谢谢上帝…这也是我的碟机放映的第一张碟,特此记录。鱼唇的美国人,要想上桌吃饭,你一定要买这部电影。
P.S.的P.S.的P.S 年末最后一天,收到爸在家人群里的消息,”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愿大家一起携手同行,迎接新年的到来!祝福新年[玫瑰]”。这种干部大会一样的发言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我妈没说话。我说“谢谢祝福”。然后又觉得自己的回复有点尴尬和敷衍,赶紧补了一句”希望大家都过得幸福快乐”。这句是真心的,希望明年能顺利和爸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