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博莱罗》那个魔性的旋律在我耳边一遍遍重复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上头。就那种,你知道吧,明明是一个旋律翻来覆去地重复,却越听越上瘾,一波接一波,最后简直像是要把人淹没一样。前几天心血来潮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这么牛的曲子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之前对拉威尔,呃,了解不多吧。就知道这哥们是个超厉害的作曲家,写了那首谁都能哼两句的《博莱罗》。但我真没想到,一个能写出这么燃、这么热烈的音乐的人,居然是个这么安静甚至有点冷冰冰的人。有点反差萌是不是?
天才都是怪人?
电影里的拉威尔(拉斐尔演的)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个子不高但帅得很,走路坐姿都特别优雅,永远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好像随时准备参加什么重要场合似的。感觉他整个人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精确,跟他的音乐一个调调。
这哥们儿对完美的追求简直到了有点神经质的地步,但又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电影里有段钢琴协奏曲响起来的时候,我差点跟某位豆瓣网友一样"哭昏过去"。说真的,谁没在人生低谷时对着一首歌哭得稀里哗啦啊?谁不希望自己崩溃的时候能倒在一段美妙的旋律里啊?
最奇怪的是,拉威尔好像对自己写的音乐一点儿不上头。他就像个冷冰冰的工匠,一丝不苟地摆弄着每个音符,跟他的作品保持着一种奇怪的距离。有个网友说得挺有道理:"充满克制的爱比疯狂浓度更高",这可能就是拉威尔这个人的密码吧,我猜。
天才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电影挺详细地展示了拉威尔怎么创作音乐的,特别是他为那个芭蕾舞女伊达写《博莱罗》的过程。想想啊,这哥们可是五次落选什么罗马大奖的,心里肯定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自己。说实话我平时写个朋友圈都要反复修改,更别说写个流传百年的曲子了,压力山大啊!
他找灵感的方式挺有意思的。电影里暗示他去美国听了爵士乐回来后,整个人就不一样了。但我觉得最戳我的还是他那些情感纠葛,那些懵懵懂懂、似有若无的爱情,好像变成了他音乐里的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有个网友总结得特别到位:"音乐的无情与女性的情欲"。拉威尔这人好像永远在音乐和爱情之间选不好站队。一边全身心扑在音乐上,一边又对感情特别冷淡,甚至有点儿不近人情。可能这就是为啥他的音乐这么有张力吧?就像是压抑太久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发泄口?我瞎猜的。
美归美,但总觉得差了点儿啥
我得说,这电影看着挺舒服的。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被拍得特别有感觉,拉威尔的那些西装、发型,还有其他演员的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子老派的优雅。服化道给满分!
拉斐尔的表演是真的绝,简直就是为这角色量身定做的。虽然有人吐槽他"太帅了",不太符合历史上真实的拉威尔,但我觉得无所谓啊,帅就完事了呗!特别是他弹琴的那些镜头,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看得我都想去学钢琴了(虽然我知道自己肯定坚持不了三天)。
不过,这片子确实有点儿拖沓。有几段我都差点睡着了,不骗你。好多网友也这么说。剧情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很多有意思的点都只是一笔带过。比如拉威尔去美国那段,还有他和其他音乐家交流的部分,感觉本来可以拍得更精彩的,结果就这么草草了事了。有点可惜。
高潮部分还是值回票价的
虽然中间有点困,但是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真的把我给看精神了!当《博莱罗》终于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那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我的妈呀,简直绝了!瞬间就理解了为啥这曲子能火一百年。
最让我感动得想哭的是最后那场戏:拉威尔已经老了,记忆都开始模糊了,但他还能在脑子里"指挥"自己的作品。这画面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就算人不行了,音乐还在,它会一直活下去,活在每个听过的人心里。
有个网友的评论我特别有共鸣:"即使他的记忆不再清楚,这首曲子的回环还能让他有一段坚实音符的凭依,他不仅还能找到他自己,而且还能印在所有听过这段旋律的人心中。"写得也太好了吧!我感觉我能理解,但绝对写不出来这种话。
为了艺术值得孤独一辈子吗?
《博莱罗》不只是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它好像问了我们一个更深的问题:为了艺术,值得牺牲掉自己的情感生活吗?拉威尔这辈子好像就只和音乐谈恋爱,啥也没留下,就留下了音乐。
这让我想到了我那些"艺术家"朋友(虽然就是在小区搞文艺活动的水平),好像真的投入艺术的人都有点儿不太擅长处理感情。是不是真的很难两全其美啊?拉威尔的故事就像是在说:嘿,想要创造伟大的东西,可能就得在某些方面有所牺牲。这话听着挺残酷的,但好像又有那么点道理?
不管怎样,这电影就像拉威尔的音乐一样,有它自己的魅力。虽然不算完美,有点儿拖沓,但当《博莱罗》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缺点都可以原谅了。
就像电影里有个网友说的:"重复,再重复,推进,再推进,就像人生。"这不就是《博莱罗》的精髓吗?也许,这就是拉威尔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礼物吧。我时不时还会哼两句呢,简直洗脑!
新片首发公号:咖啡君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号!
无偿无套路,不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