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小的我》。脑瘫题材,又是易烊千玺主演,位列年度最受期待片单,对于我这样一个轻度脑瘫来说,没有不去看的道理。

我说我轻度脑瘫不是开玩笑,去医院检查过,医生就是这么跟我说的。

在诗人余秀华、脱口秀演员小佳相继走红之后,大众应该对脑瘫患者有一个基本认识了吧。他们智力没有问题,而是神经系统故障导致肢体不协调。

我虽然只是轻度,但对这部电影应该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吧。先说优点,看得出来主创还是比较认真的,想要老老实实做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电影,演员阵容也比较靠谱,易烊千玺演得真的很拼,作为新生代演员领头羊,他确实在以身作则,想要尽力突破自己。

但可能是太想要证明自己了,我觉得他演得有些过于用力,从头到尾整个肢体还有脸部都扭成了麻花,时时刻刻都要呈现出一种“我很艰难我很痛苦”的状态,让我都替他累得慌。

脑瘫从严重程度来说,区别也挺大的。轻度的比如我,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只是手容易抖,运动能力差,口齿不太清楚,别的也没啥。如果用十分制来给严重程度打分,我是3分,小佳是5分,余秀华是7分,易烊千玺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就至少有9分。

这种程度的脑瘫患者,生活中肯定有,但非常少,反正我是没见过。就算是余秀华那样,她也只是走路说话的时候费劲,安静的时候就还好,只是脸有点歪,如果找好角度,调整状态,也可以给她拍出漂亮的照片。我就挺喜欢余老师的某几张照片的。

我也理解,演员要图表现,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努力,要把角色的艰难状态传达给观众,就很容易往极端了去演,这也不是多大问题。很多奥斯卡影帝都是靠用力过猛的演技来征服评委观众的呢。易烊千玺要走这个路子,也是勇气可嘉。

...

但遗憾的是,幕后主创,主要是编剧和导演,对脑瘫患者的处境比较想当然,没有做足功课,也缺乏设身处地的思考,导致电影很多细节在我看来都失真了。

比如说,按照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角刘春和这个脑瘫程度,他有可能高考考得那么好,超一本线80分吗?我很怀疑。

我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有一点很吃亏,就是写字很慢,拿笔的姿势一看就很费劲,大人怎么纠正也没用。同样的字数,别人轻轻松松一个小时能写完,我可能就得吭哧吭哧用尽全力写一个半小时才行,右手中指指关节因此长期都是肿胀状态。平时写作业还好,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但考试就惨了,要限定时间。所以我喜欢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因为字数少。后面需要写很多字的大题对我来说就很不友好,很多时候明明我会做最后两道题,但时间来不及了,只能匆忙交卷。高考的时候我超了一本线20分,相对于我的条件应该也算可以了吧。

...

可刘春和的手扭曲到那个程度,连笔都握不稳,写每个字都那么艰难,他是怎么考到超一本线80分的呢?电影没有任何交代,我就觉得很不服,我靠努力得到的成绩被你这一说好像是有多容易多不值一提似的。如果这是真的,唯一的原因只能是刘春和在智力上是个天才,大脑运转速度是常人的好几倍,每道题一看就知道怎么写,这样就能抵消他肢体上的问题。但电影也没有往这个方向塑造,我所看到的刘春和,在智力上就是个普通人,仅有的展现他才华的部分就是写诗,但那诗比起余秀华肯定差远了。

除此以外,电影里还讲了刘春和打鼓和学开车的事情。打鼓我姑且信了,那开车呢?一个这样的脑瘫患者,真的会下决心去学车吗?我觉得匪夷所思。就我来说,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无数回,还是没学会。长大后,又学了一次,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然而也只是可以在没人的操场上转圈,上了人多的大马路又不行了。这只是我学自行车的经验,我觉得连自行车都不行,汽车更不用考虑了,所以后来压根不会往这方面起心动念。当然开车我不懂,没准就是有人不会骑自行车但却会开汽车的,但电影对刘春和学开车的展现,还是太轻飘飘了,好像一拍脑袋就能下决定似的,而我恰恰觉得这个决定本身是最难的。

还有整部电影的主线,都在讲刘春和想去师范大学,将来想当老师,主创也明显相信他能当一个好老师。我就很无语,那么多职业,为什么一定要当老师呢?他那个口齿,让学生完全听明白就很难吧,干嘛要一边为难自己一边为难孩子们?我知道电影主创是想说,脑瘫患者其实也是普通人,大家应该平视他们,不要看低了他们,他们其实可以做到所有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只要不自暴自弃,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出发点当然很好,但也不能完全悬浮吧。从起点(身体条件基础)到终点(理想目标),你得扎扎实实地把这条路铺出来,而不是先把人物状态设置成极端残疾,然后只要他想,不管什么事他都可以完成,过程和理由不重要。

类似这样的残疾人挑战自我的例子,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最近我就在关注余秀华学跳舞的事情。一个英国顶级的舞蹈艺术家,法鲁克·乔杜里,因为喜欢余秀华的诗,突发奇想邀请她参与一个舞蹈项目。她一开始不相信自己能跳舞,在舞蹈家的反复劝说下,终于答应了,然后在排练过程中,又是一番起起伏伏。有对舞蹈的好奇,对艺术家说辞的怀疑,排练的辛苦劳累,达不到目标的沮丧焦虑,很多次想要放弃,又出于对别人的承诺和信任勉强应付,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又确实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正式登场演出。

...
▲余秀华参与的舞剧《万吨月色》海报

...
▲法鲁克和余秀华在排练中

...
▲余秀华和舞伴在舞台上表演

当然她的舞姿离团里其他舞者还是差得很远,但自有一种倔强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美,那个状态明摆着就是在告诉所有人,她有强烈的想要冲破肉身牢笼的欲望。那就是舞蹈家之所以会看中她的原因。

如果对余老师这段经历感兴趣,推荐阅读她经纪人胡涛写的这篇长文:《陪余秀华跳舞的那些日子》

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话:

法鲁克一生合作过太多的舞者,他对完美的东西感到厌烦,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他在舞蹈生涯中见过太多技术很好的舞者,但成为一个舞者最需要的是“真诚”。余秀华具备这种真诚,而且做到了她能力范围以内的最好。

这段经历不知道有没有全程跟拍,如果有的话,剪成一部纪录片,我相信会比《小小的我》有力量得多。

其实如果要表现脑瘫患者的优秀和励志,最适合的路子就是讲他们脑子的聪明。不管是余秀华还是小佳,能让大家看见,可不就是靠的聪明么。身体虽然不行,但脑子好使啊,然后还能展现一下灵魂和肉体的错位,无限奔放的灵魂被囚禁在一具凋残的肉身之中,这个戏剧性一下子就有了,又有深度。

可以推荐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爱尔兰和加拿大合拍的《莫娣》,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加拿大画家莫娣,从小身体残疾,然后靠画画得到自我救赎,还有和她丈夫的关系,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生动,女主角莎莉·霍金斯演得太好了,张弛有度!

...
▲《春潮》剧照

电影本身应该还是功大于过的,我也乐见这种题材能有这么大的反响。但再想想,我又觉得,说到底,这个社会上的普罗大众,对残疾人是很难有什么主动自发真心的关怀的,除非这个残疾人身上有什么其他的噱头,比如TA很会写诗,很会说脱口秀,或者是由当红流量明星来演。如果不是易烊千玺,如果不是易烊千玺演重度脑瘫患者带给大家对于视觉奇观的期待,这部电影绝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多关注。这才是电影背后最现实的地方。我刚看了一下电影的几款预告片,所有预告片都规避了易烊千玺的正面镜头,故意营造神秘感,意思就是想看正脸就得去电影院。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是什么,已经很明确了。

最后我还想说,与其非得让残疾人努力证明自己和正常人一样,还不如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的残疾人,就像我有3分,你有5分,他有7分,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问题吧,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就算身体完全健康,精神上也会有残缺,要么缺爱,要么缺德,要么缺心眼。这么比起来的话,我倒宁愿自己只是3分的轻度脑瘫。接受所有人的残缺不完美,比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更能治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