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总是有不少网友在问,黑匣子为什么不是黑色的呢?其实,黑匣子在最初诞生时确实是黑色的。但由于黑色非常不利于搜寻,到1965年之后,全球的航空公司便开始将自家的黑匣子改成了最为醒目的橙色。

...

可以说,黑匣子对于现代航空事业的安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飞机数据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者,它是飞机失事后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

...

前不久释出资源的法国电影《黑匣子》,无疑成为我们了解黑匣子以及空难事故调查过程的快捷窗口。影片中,男主角马修在某次空难事故调查的分析中,不断地抽丝剥茧,如同大侦探福尔摩斯那般一步步挖出空难的最终原因。

影片伊始,导演便通过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呈现了即将失事的航班上的最后片段。画面从飞行员所处的驾驶舱开始,镜头逐渐后拉,经过一节节机舱,最终停落在黑匣子上。

...

...

...

随后镜头一切,画面便以大特写的景别,直接对准了男主角马修的右耳。此刻,马修正要戴上监听耳机,准备对一段飞行事故的音频文件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巧妙的转场,导演雅恩·戈斯兰既向我们展现了即将聚焦的两个关键因素——失事飞机和调查人员马修;同样也在暗示着,声音,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

...

但在最初的事故调查中,马修并没能亲自着手。因为他过于理性,沉迷技术分析,不懂得人情世故,由此得罪了直隶上司波洛克,后者带着另一位同事奔赴现场,搜寻黑匣子。

向来事业为重的马修,本以为会错过这个从业以来最重大的事故调查任务。但没想到,上司波洛克在分析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的黑匣子后,就在翌日神秘失踪,不知去向。于是,事故调查局的领导便临时委任马修为项目负责人,彻查空难事故。

...

毫无意外,马修接手任务后,立即以出色的听音能力,在驳杂难辨的对话音频中发现一个这样的关键词:真主至大。简单地来说,这桩空难事故极有可能与恐怖袭击有关。

就在即将定论时,事故调查却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某位空难受害者家属突然联系到马修,并将其妻子生前的最后一段通话记录交到马修手上,希望能让空难原因水落石出。

...

果不其然,马修在通过几组数据对比后发现,原先被认定有恐怖主义倾向的嫌疑人,根本无法走到飞行员驾驶舱门口。而真正的“空难杀手”,极有可能是飞机的自动驾驶装置。

马修不顾领导阻拦,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彻查幕后真相。他私自闯入波洛克家中,取走对方的行车记录仪;跟飞行员私下接触谈话,询问他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意见;他还将女友诺米的公司文件拷贝下来,用于翻案。马修的这一系列举动,让周围的所有人对其产生质疑。

...

遗憾的是,就在马修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即将堪破最终的真相时,飞机的自动驾驶测试结果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空难原因和自动驾驶系统无关。

为此而豁出一切、甚至赌上职业信誉的马修,顿时整个人情绪崩溃。马修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女友,连付诸心血的工作也同时丢失,只能落魄地回到姐姐家中调养。

...

这场坠机事故真的只是恐怖袭击吗?马修的所有质疑难道都是凭空臆想吗?调整过后,马修还是决定继续彻查真相。

他不得不重新厘清线索,将案件主谋从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转移到网络安全提供商上,并最终在一段音频文件中意外发现失踪上司波洛克提供的坐标系,案情由此得以破解。

...

整体而言,电影《黑匣子》并不是一部酣畅淋漓的爽片。虽然在主线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孤独无助的调查员,对抗庞大贪婪的资本财阀的故事,有着英雄主义式的热血和愤慨。但从根本内核上而言,它其实有别于好莱坞的此类影片。

...

无论是讲述记者们报道“天主教牧师性侵事件”的《聚焦》,还是再现一位律师起诉庞大的杜邦公司的《黑水》,它们都天然地将主角们塑造成伸张正义的使者,并将旷日持久的正邪对抗展现得忧愤难当,情绪充沛。

...
2015《聚焦》

...
2019《黑水》

即便是极为客观的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也同样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浓厚的社会批判意味,在近期备受关注。

...
2022《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而相比之下,影片《黑匣子》对于庞大财团的刻画,显然要寡淡克制得多。不管是航空公司的各个高管,还是网络安全公司的负责人,都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显得过于程式化。

影片在塑造反派时,显然并不打算让观众倾泻过多的愤怒。导演选择将更多的笔墨都放在男主角马修身上。

...

而法国演员皮埃尔·尼内的准确演绎,则让马修这个角色显得没有那么完美。他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英雄,甚至还尽可能剥离开正派的固有属性。

比如,在飞行员的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他的选择并不倾向于前者;在面对记者们刨根问底追查真相时,他一开始也无意告知;而最为关键的是,在事业和爱情面前,他毅然地选择前者,甚至还将恋人的事业亲手葬送。

...

如果说马修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扳倒大企业,从而挖出深不见底的黑料,那就显然有点过于抬举他。

而在工作中,马修却有着让人讶异的专注力。比如,在跟同事聊天的片刻,他就将后者苦苦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为得出自己想要廓清的结果,不惜得罪上司,落得失宠的下场。

...

正是这种惊人的专注度,才让马修得以超越理性,得以在声音所构建的幻想世界中找寻答案。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展现着马修的这种能力,与此同时,导演也通过很多细节,反映出马修常常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失去控制、精神异常的状态。

...

在我看来,马修就像《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在某个领域中拥有极高的天赋,但同时也深受其扰,难以自拔。

马修的这种状态,归根结底,来自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渴望证明自己的企图。影片后半段,马修在姐姐家中面对父亲的照片时,曾说出潜藏内心深处的困扰:他(父亲)说我不配成为飞行员,也不配成为声音分析师。

...

因此,近乎痴狂地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看似是马修对于真相的寻觅;实际上,乃是马修对于自我的反复确认。

而正是这一点,让影片《黑匣子》出现了分裂感。它一方面在类型层面追求对抗,试图营造正义的个体和贪婪的财阀之间的强烈冲突。但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地探索着马修复杂的心灵世界,一个急需在每一次的事故调查中证明自己的疯子。

...

因此,当马修最后冒死拿到证据,并将其上传到云端时,我们并不会感到有多大的惩奸除恶的快感,反而体味到马修心中的释然。那一刻,他终于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臆想者,他那可怜而卑微的骄傲姿态,终于得以满足。

...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